第94章 兩千年未有之變局

紫禁城。

乾清宮。

又是一日的朝會。

百官站於兩列。

“吾皇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

朱元璋回答後,直接便是點名問道。

“呂昶!”

“臣在!”

“如今大暑以至,今歲秋收已近。”

“你戶部的預計收成,將會是幾何?”

呂昶,正是如今大明的戶部尚書。

天下糧食產量,還有稅收、撥款等事,都得由他來負責。

在昨天,朱元璋就已經專門召見他,把曆法差缺之事,專門告知於他。

雖然大明的歷法,尚且無法進行精確的修正。

但是根本週羽所提到了誤差天數,起碼這幾年,尚且夠用了。

所以他才讓呂昶重新了修訂了各地秋收的時間。

如今,已經是越來越臨近了。

只不過,今天陛下又是突擊問他。

讓呂昶毫無準備。

他支支吾吾地說道。

“陛下,去歲的糧食稅收,為一千二百石。”

“根據今歲情況,氣候略有降低,但好在雨水充沛,又及時調整曆法”

“所以臣預估,今歲的稅收,可以達到一千五百石。”

“一千五百石?”

朱元璋思緒了片刻。

如果今天可以達到這個量,倒也是不錯了。

畢竟這種稅收,已經比元朝的時候好太多了。

只不過,還遠遠沒有達到朱元璋心中的水平。

他的理想的稅收,起碼應該有三千石。

接著,他又是問道。

“關中與中原稅收,預計幾何?江南稅收,又預計幾何?”

這個問題,更是讓呂昶心中一振。

因為這簡直就是一個送命題。

關於關中、中原的稅收情況,他是向來不敢看其中的資料的。

因為實際是太慘淡了。

雖然大明的總稅收情況,可以比元朝時候的高。

但是若是論及關中與中原,竟然比不是元朝時候的資料。

“陛下,江南稅收,預計會有二百多石,佔天下稅收近二成。”

“不過,這關中與中原,臣不好說……”

呂昶猶豫不決地說著。

“不好說?”

“怕是你不敢說罷!!”

“大明建國以來,關中與中原的稅收,竟然還比不上元朝時候的資料。”

“朕要你這個戶部尚書,有何用?”

“朕還想讓人改善北方百姓的生活5條件,你如此翫忽職守,區別對待,是要故意掀起北方的起義不成!”

接著,朱元璋的雷霆之怒,直接威壓在了呂昶的身上。

他雙腿地一軟,膝蓋直接觸地。

嚇得全身哆嗦了起來。

“臣……臣萬萬不敢有此心!”

“是臣的失職!臣對關中與中原地理失察,導致幾年欠收!”

呂昶可頂不起這個煽動起義的帽子。

他任職以來,其實是對於北方的種植相當上心的。

畢竟他知道,北方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一直都是朱元璋的重點。

畢竟北方淪陷太久了,朱元璋必須要讓這些百姓們,感受到大明的好處。

但是,卻是發現,北方的收成情況,總是一年不如一年。

呂昶即便是費了好大的工夫,也難以找到其中的原因。

他越發地覺得,自己對於北方的稅收,已經越來越無力了。

向之前的朝代,天下稅收都得看中原與江南這些地方的。

可是到了現在,倒是完全都把壓力放到了江南。

現在朱元璋要在這方面找他的麻煩,他自己也是有口難辯的。

當然,朱元璋自然也是理解呂昶的困境的。

之前他還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但是從周羽那些學來了知識後,他就明白。

這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冰河期所導致的。

不地,他故意不說,而是想要把這個罪責先壓在呂昶的身上。

接著,他冷聲說道道。

“呂昶,北方如此遭遇,你難辭其咎!”

“不管如何,必須要給咱一個解釋!”

“陛下,臣……”

呂昶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思緒,他如何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畢竟二千年來,關中與中原,幾乎都是產糧的大戶。

到了自己管理的時候,怎麼就完全不行了?

他也只是支支吾吾了起來。

而朱元璋又是看向了周圍的大臣們,又是問道。

“那你們來說,為何北方的收成,就一直起不來?”

眾臣也是全部面面相覷的。

他們知道,現在皇帝可是正在氣頭上面。

誰敢當這個出頭鳥啊?

那豈不是自己找不痛快?

再說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他們自然也是不清楚的。

“好!你們都想不出來原因是吧。”

朱元璋冷笑了一聲。

“你們想不出來,那朕就給你們想一個!”

此言一出,倒是引起了百官的興趣了。

他們豎耳聆聽,好奇陛下有什麼合理的解釋。

“北方連年欠收,自然和天氣相關。”

“元末以來,氣候愈發地寒冷,這直接導致最佳耕地線的改變。”

“耕地線,從原本的關中與中原,已經移到了江南。”

“這才是北方欠收、江南增產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便是把自己從周羽那裡聽來的,全部都複述了一遍。

這種新奇的理論一出來,頓時引起了周圍大臣們的極大興趣。

他們從來都沒有把糧食減產,在這方面考慮過。

雖然如今的糧食收成,也是靠天吃飯。

但是那應該是所有地方都減產的,怎麼會是中原減產,江南增產?

而朱元璋的提出的這個理論,倒是相當合理的。

不僅是因為此。

如果真是這個原因,那呂昶也就可以完全地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卸掉了。

所以,他肯定是舉雙手贊成的。

於是他馬上進言道。

“陛下所言,實在是精闢,直接道出了華夏糧食產量此消彼長的真相。”

“正是因為最佳耕地線的到來,才讓大明有此變化啊。”

“此真是二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呂昶激動地說道。

完全已經被陛下的理論所折服。

接下來,百官也是開始激動地稱讚起來

他們大部分人,確實認為這是最為合理的解釋的。

而臺下的朱標,倒是忍不住偷笑起來。

心中想到。

“父皇真是好手段。”

“恩威並施,便是讓這些人對此理論深信不疑了。”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九州巫歌

青芑

三國之匹夫之勇

我愛冰兒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