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鄱陽湖水戰功勞第一人

“俞通海?”

“廖永忠?”

一旁的周羽,在聽到了這二個名字後,不禁是沉吟了一聲。

而朱棣和徐妙雲馬上就注意到了這個微妙的變化。

“先生,您也認識他們?”

“有什麼問題嗎?”

朱棣問了一句。

他感覺,在周羽的眉眼之間,有一股失望之色。

所以心中也開始有了莫名的擔憂。

“哈哈,我認識他們,不過他們倒是不認識我。”

周羽自嘲地笑了笑。

他對於這兩個大明的將領,還是相當熟悉的。

因為二人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名氣。

首先,他們都是大明的開國功臣。

在鄱陽湖大戰中,又是立下了首功。

這等功勞,等於是直接奠定了朱元璋的稱帝之業。

所以二人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不過,二人的下場,就是一個比一個慘了。

俞通海雖然有鄱陽湖有,但是打仗有個缺點,太過於冒進。

這個缺點,幫助他在鄱陽湖大戰中贏了陳友諒。

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帶來了壞處。

最後也是落得失敗的下場。

而廖永忠就更加慘了。

他在建國之後,就開始變得愈發地狂妄起來。

仗著自己的功勞,到處貪汙、強佔百姓田地與民女。

後來,朱元璋得到了此事後。

下令直接把廖永忠給處死了。

所以,廖永忠也是開國功臣中,第一個被朱元璋殺掉的。

也開始了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序幕。

所以,廖永忠以第一個被殺的功臣民而聞名。

這兩個人,建國還可以委以重任。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卻是難當大任的。

所以周羽在聽到二人的名字後,才會不禁如此重複了一句。

因為在他的估算中,如果大明依然會用二人的話,那麼之後的攻打倭國之事,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

當然,結果肯定會是不變的。

只會是節外生枝,多生出一些意外罷了。

“那先生覺得,此二人戰法如何?”

徐妙雲又是問道。

她也感覺,或許周羽先生對於那二位將領,心中有一些不太滿意。

“這兩位將領,功勞頗大。”

“在陛下與陳友諒僵持不下的時候,是他們率領一支小船隊,把陳友諒的大船都給燒掉了。”

“這也奠定了陛下一統天下的局勢。”

周羽又是平靜地說道。

其實,對於鄱陽湖之戰這兩位將領的表現,周羽自然是相當認可的。

而且這一場戰役,同樣是影響了羅貫中。

羅貫中正是以這鄱陽湖水中為藍本,想象了火燒赤壁的場面。

可以說,真正的火燒赤壁,其中應該是這一場鄱陽湖大戰。

俞通海這二人,不僅是扮演著黃蓋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周瑜的角色。

他們是這一場戰役的絕對核心。

“那麼先生,既然這兩個人這麼強。”

“那讓他們去負責攻打倭國之事,絕對沒有問題吧。”

朱棣趕忙又是提問道。

因為在他的心目當中,這兩個人也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不……”

周羽聽聞,倒是直接搖搖頭。

“先生?”

“這是為何?”

“此二人水戰功勞第一,怎麼就不能去打倭國了?”

“難道,先生是怕這兩個人賞無可賞了嗎?”

朱棣就不理解了。

“當然不是,哈哈。”

“其實,如果是建國之前,這兩個人的打仗水平,確實是相當地厲害。”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建國之後,二人的心性都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

“他們已經難當大任,這也是陛下如今不再重用他們的原因啊。”

周羽開始解釋地說道。

看到二人疑惑地眼神,他又是繼續說道。

“俞通海此人,其實靠著全部都是蠻力。”

“他上一次大勝,有運氣的成分在,況且造船,不是他的強項。”

“而至於廖永忠,他在建國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仗了,一心只想當一個花天酒地之人。”

“還不斷地欺負百姓與民女,此等人,已經完全廢了,空有一個將軍的頭銜,根本就沒有作用的。”

周羽對於這二人,倒是批駁得相當一無是處。

畢竟這海戰一事,關係重大。

不僅是要打一個倭國,以後的大明肯定是要不斷地航海,是深入到大海的另一邊的。

如果把任務都交到了二人的手中,那肯定會影響了大明的航海事業。

所以在周羽的眼中,這種事情,絕對是不能交給這兩個人的。

“原來是這樣啊。”

“確實如此,大明開國之後,這二人幾乎就是閒置了下來。”

“怪不得陛下也不再重用他們了。”

朱棣領悟地點點頭。

不過,他心中依然還是有疑問的。

“不管如何,這兩個人,還是有一些經驗的。”

“再說了不過就是打一個小小的倭國,需要那麼慎重嗎?”

“一個倭國?”

“大明的志向,就只在此了嗎?”

“我告訴你,一個倭國,根本就不夠大明看的。”

“大明未來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周羽馬上反對道。

看來這個趙四,目光還是太過於短淺了。

只把一個倭國當成了大明航海的目標了。

那大明根本就不需要花費在倭國上面太多的心力。

“先生說得是!”

“弟子愚笨了。”

“大明的志向,在於星辰大海!!”

朱棣聽到之後,也是不禁開始振奮起來。

星辰大海!!

這個詞,徹底是擊中了他內心之中。

大明的征途,將會是整個世界,那倭國根本就不夠看的了。

“所以,在先生的眼中,誰更合適呢?”

“大明的海軍將領,本來就沒有幾個。”

“如果這兩個人不行的話,那其他人不就更加不行了?”

朱棣突然是想到了這個問題。

在他看來,雖然俞通海和廖永忠不行,但也是目前來看最為合適的了。

大明一時之間,敢難以去其他地方找到更加合適的了。

而在周羽還沒有回答的時候。

一旁的徐妙雲倒是突然插嘴說道。

“我猜,周羽先生肯定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

“先生,我說的對不對?!”

“哈哈。”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原來三國可以這麼讀

皖南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