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人事

姜星火代表總裁變法事務衙門做的報告,不僅給予了大明帝國的高階官員們很深的觸動,而且從事實層面上,已經宣告了,這個龐大的帝國,經過姜星火到目前為止為期一年的變法,已經煥發了新的風貌。

顯然,下一階段的變法,就在方方面面都意味著要進入到深水區了。

農業上自不必多說,現在相對人少地多且小冰河期尚未致命,在未來的數十年裡,大明農業部門的生產都能滿足變法所需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支援一部分人口進入工業、商業等部門,工業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換句話說,在明末你就是想變法也變不了,基礎條件不行誰來都白扯,而明朝中期,則出現了人口壓力過大、官僚系統僵化等問題,變法的難度係數更高。

所以,從農業和人口角度,明初其實是最容易變法的。

而工業呢?

工業上初步建立了以棉紡織業為代表的手工工場區,重工業裡最關鍵的煤鐵部門得到了關鍵的技術突破。

但客觀地來說,這些對於工業革命的完整展開,卻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這些零星的火光,還不足以點燃整個大明的技術變革。

而且,蒸汽機、機床、零件等關鍵科技,尚未完成技術攻關,距離大批次投產,更是遙遙無期。

——永樂元年考成法結果。

而這個傳旨的工作,跟太監負責的不一樣,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的傳旨。

“升墨麟為禮部右侍郎.”

這相當於連跳了四級,可以說非常誇張了。

但發火歸發火,老朱在這種事情上還是講理的,聽了反饋就知道確實沒有明確的定義,於是親自下旨,定下了所謂的“小九卿”,老朱定的就是太常寺、詹事府、京兆尹、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翰林院、尚寶司這九個部門的主官,都定為小九卿。

“升解縉為鴻臚寺卿.”

姜星火秉政的第一天,在工作報告和考成法結果的宣讀中,算是度過了。

但饒是如此,升格後的行人司司副,還是隻有從七品,那也是不折不扣的芝麻官。

等到了各寺的少卿這個級別,眾人的注意力就開始集中了。

如此一來,各寺的人事任命算是了結了,而接下來就是眾人最關心的中樞六部的人事任命。

京察是內閣、吏部、總裁變法事務衙門,三方一同來進行的。

楊溥道:“那麼,伱有良策嗎?”

六部侍郎目前一共缺了兩個,都是右侍郎,一個是馬京倒臺後原刑部右侍郎李慶留下的空缺,如今被盧祥補上了,另一個則是王景倒臺後原禮部右侍郎宋禮留下的空缺,同樣一直空著,就看誰能補上了。

“升陳禎(前鴻臚寺少卿)為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

室內難堪的氣氛持續了半晌,楊榮道:“倒也不是沒有好辦法,我們可以把某些的訊息透露給一些人,讓他們自己做選擇,如此一來,即使他們想要進步,那也得擁護大皇子.”

楊溥這時候捋這頜下短鬚道:“有些人的存在,就像是一條毒蛇,一直潛藏在暗中,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們隨時可能咬死咱們!”

三楊,是把自己全部的政治前途,都壓在了大皇子朱高熾身上。

沒有人不敬畏一個真的能把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變成現實的人。

“如何煽動?”

當然,最難的,也是意義最重大的,還是稅卒衛下鄉。

至於降職和罷黜,那就是京察的事情了。

顯然,這是故意為之的。

所以工業革命的道路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卻依然任重而道遠。

非是旁人,正是解大學士。

楊榮說道:“一旦實施,說不得就是被架在火上烤了.”

而補上來的人是誰,同樣意味著某種廟堂上的風向所在。

可惜如今時過境遷,不知不覺間,朝廷上的格局就已經變了模樣。

“升行人司司副李偉為光祿寺少卿,汀州府推官高致為光祿寺寺丞.”

鴻臚寺卿是正四品,雖然跟同樣是寺卿的正三品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從三品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從級別上都比不了,但不管怎麼說,解縉捱了兩刀,如今終於得償所願,穿上了緋袍。

姜星火看著手中的名單,並沒有多猶豫,繼續唸了下去。

除此以外,建立一個核心地區的國內貿易“點對點商道”組成的商業交通網路,以及未來設想的,基於此而產生的貨棧和郵局系統,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但陳禎的考成業績比較突出,肯定是要晉升的,所以就又空了出來。

楊溥道:“那也不妥,上次的那個和尚的事情剛過去多久?倘若有人覺得,我們是在故弄玄虛,他們會更恨大皇子.”

姜星火沒有賣關子的習慣,他很快就公佈了。

“.”

一年多以前,燕軍剛剛渡江的時候,那時候整個朝堂上雖然都是降臣,可是實際上還是洪武-建文那一撥人掌握著絕對的主導權。

如今經過激烈的角逐,算是經過考成法這道公開的、能服眾的程式,把這個位置給定下來了。

唸完了少卿、寺丞,就輪到“小九卿”了。

楊榮還要說什麼,楊士奇冷哼一聲,道:“別太樂觀了,這侍郎位置,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位,如今大皇子看似勢大,可其實同樣引起了不少人的妒忌,別忘了,如果不算武臣那頭的話,二皇子在廟堂裡的勢力可是非常弱小的,而一旦真的立儲之約,那南北直隸中間發展有了問題,我們自己露出了破綻,被人群起攻之,這些妒忌和眼紅的人,豈會善罷甘休?”

“不錯.”

“升盧祥為刑部右侍郎.”

盧祥,前北平布政使司右參議,今年在北京行部尚書郭資的手下幹得不錯,作為朱高熾嫡系,如今被調入南京中樞,可謂是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跟京察不一樣。

“慎言!”楊榮怒斥道。

不管這些話,曾經在眾人眼裡到底有多麼可笑,當這些吹過的“牛”都變成眼睜睜的現實的時候,誰還能不重視呢?

而暫時秉政的姜星火做完了工作報告之後,就開始拿出了另一份文書,宣讀起了最重要的內容。

至於汀州府推官高致,鴻臚寺丞是從六品,而推官作為各府的佐貳官,掌理刑名之責,除了順天府和應天府的推官是從六品,其它府的推官均為正七品,從品級上來講,是正常晉升,當然從福建布政使司汀州府那種地方直接調到中樞來,其實算是特別提拔了,不然全國上下那麼多的府,有幾個人有機會調進京城裡?

當然了,也有人覺得,用北平系的官員,其實也是皇帝在用“自己人”,並不能直接視為對朱高熾的肯定。

楊士奇對著二人,低聲緩緩說了幾句話。

剩下的就是一些暫時出缺官員的升任公佈了。

“哪方面的?”

這份結果,在場的眾人中,除了吏部尚書蹇義以外,無一人知曉。

不過一開始他的級別差的還有點多,所以這鴻臚寺少卿的位置,朱棣雖然有心給他,可總歸是不好太過破格的,故此拖延了大半年,又把他提了半級,這樣才勉強說得過去。

至於所謂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潁地,後來自己後悔,在潁考叔的規勸下挖地道下黃泉云云,那就是純粹的作秀了。

黃淮布政使司左參政原本是王遠山的位置,王遠山因為捲入了第一次刺殺欽差案,被擼掉了官職關進了詔獄。

不過有訊息靈通的人,聽說到的傳言是,高致這個人對荀子之學理解很深,此番調入京師,乃是有大用的。

楊士奇笑呵呵道:“不至於不至於.”

“升黃子威為光祿寺卿.”

而如今楊溥拿“鄭伯克段於鄢”來總結,在內閣三人看來,卻是再精妙不過。

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欲擒故縱的廟堂把戲。

眾人都緊張地盯著正在宣讀的姜星火。

但如果朱高熾是太子最有力的競爭者,那麼這個邏輯就反過來了。

待眾人各懷心事地散去以後,胡廣知道自己不受信任,也自覺地溜了,三楊看著方才無比擁擠,而眼下空蕩蕩的內閣值房,心思都很複雜。

“考成優、極優者,應升遷名單如下.”

而這兩份文書帶給整個中樞的震動,卻遠未隨著他的公佈而停止。

如今三楊還是所謂的“幼年體”,政治上並沒有完全成熟,說白了都是年輕人,很多事情看問題的角度和處理事情的方式,跟六七十歲時候成熟的狀態肯定是不一樣的。

作為留守的官員,在靖難之役燕軍獲勝後,墨麟並沒有南下,而是與盧祥一樣,繼續在郭資手下任職,今年還發生了墨麟因為公正廉潔不徇私情,親兒子接受賄賂被墨麟知曉後,直接拽著投之井內的事情.雖然沒鬧出人命,但這人是個狠人的事實,大家已經都知道了。

原本最主流的猜測是以為墨麟會接替李慶的刑部右侍郎職位,畢竟專業對口,但沒想到卻是盧祥接了刑部右侍郎,墨麟被塞到了禮部裡面。

原因無他,這一組裡李偉的晉升,比之前廚子總管都離譜。

而張本則是王世傑之前的揚州府知府(正四品),此前升任了黃淮布政使司右參政(從三品),王遠山下臺後,他是肯定要接任左參政的,這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行人司去傳旨,奉旨有“大小九卿共同”之諭,然而一時間竟不知何屬,不得已,就把人都叫來了,氣的老朱火冒三丈。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以後搞新政,把行人司廢了,朱棣上臺又恢復了洪武中後期的狀態。

別的不說,在跨海徵日之前,要完成寶鈔的幣值和信譽的恢復,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挑戰性的任務。

而經濟體系上沒做成的大事,或者說未來要經受的考驗,那就更多了。

“升易英(前工部郎中)為河南布政使司左參議.”

所謂鄭伯克段於鄢,其實是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政治鬥爭,鄭莊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然後等到群情激奮以後,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

中樞的考成法升遷結果已經都出來了,考成法只管升遷,若是考成結果不好,理論上按照考成法的規定,也有個所謂的“緩衝期”,最多就是平行調任到其他職位上,所以不會有人直接降職。

雖然各有各的說法,一直沒有官方的定義,以至於有一次老朱開會就鬧出了笑話。

對於他們來說,影響大皇子朱高熾最大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具體的行政方向或者是什麼政策的抉擇,而是己方勢力。

“升黃淮為黃淮布政使司右參政.”

行人司,明洪武十三年置,長官為行人(正九品)副手為左、右行人(從九品),後改行人為司正,左、右行人為左、右司副,下面管著三百四十五名行人,洪武二十七年後整個機構進行了升格,都由進士充任,主要負責的是傳旨的工作。

要知道,禮部自從王景被搞走了以後,可是直接成了變法派的大本營。

而地方上,尤其是經濟最為發達的江南地區,諸府裡變法派的力量非常強大,甚至呈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這就是此前兵鋒所過,借勢清洗反對勢力的好處了。

如果說朱高熾是臣子,是權臣,那麼這已經是非常危險的訊號了,因為“捧殺”通常是皇帝幹掉權臣的倒數第二個步驟。

在中樞裡,光祿寺卿和鴻臚寺卿這兩個“小九卿”級別的寺主官就都被拿下了,總之,姜星火和他的變法派,雖然在中樞的力量還不是很強大,但已經有了顯著的增長。

但審法寺雖然是新建的寺,從行政編制上看,卻是一個正常規格的寺,空缺的審法寺卿跟光祿寺卿、太僕寺卿是一個級別,都是從三品;而頂格的寺就是大理寺卿、太常寺卿這種正三品。

所謂“小九卿”,自然是相對於六部主官的“大九卿”而言的了,在洪武朝通常來說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有人認為應該是太常寺、京兆尹、光祿寺、太僕寺、詹事府、國子監、翰林院,再加上左右春坊;但也有人認為詹事府和左右春坊都是東宮的官署不應該列入其中,而應該加上尚寶司、鴻臚寺、欽天監,可同樣有人覺得現在的鴻臚寺逼格太低,跟漢代大鴻臚差得遠,是各寺裡墊底的,而且欽天監跟漢代太史令差的同樣很遠,不能這麼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等將上下求索.”

而且王真還不是普通打工人,他是揹著行軍鍋跟朱棣一起上戰場的,靖難成功以後,昔日的燕王搖身一變成了皇帝,王真也進了鴻臚寺。

之前的鴻臚寺少卿郇旃也能穿緋袍,但那個緋袍是特賜的,因為鴻臚寺少卿要負責接待外國使者,慣例就是著緋袍,代表大明的體面,跟正經的緋袍還不一樣。

姜星火用微改屈原的《離騷》中的一句話,結束了整篇工作報告。

但即便如此,眾人還是聚精會神地聽著、分析著。

楊溥追問道:“哦?什麼辦法?”

這時候楊榮卻道:“天下人,不是傻瓜.”

畢竟誰幹的一般可能很難看得出來,但誰幹的特別好,大家又不是瞎子,能冒尖的都是一眼就看出來了。

“升王真為鴻臚寺少卿.”

這裡要解釋的是,行人司到底是個啥。

“咱們不妨讓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自然是考成法.”

“升張本為黃淮布政使司左參政.”

王真是前燕王府的典膳,換句話說,朱棣的廚子總管。

楊士奇微微一怔,旋即笑道:“在下確實想到了一個辦法.”

對於大明來說,這其實不是開玩笑,對於繼承人的重視,從朱標、朱允炆,以及姜星火前世歷史線的朱高熾、朱瞻基,就都可以看出來,可謂是極度的重視,一旦確定了就要很早就開始鋪路的。

換句話說,這份名單肯定是經過了朱棣的點頭,吏部的蹇義才交到姜星火這裡宣讀。

現在從內閣調出的眾人,按照官職排序的話,就成了黃淮布政使司右參政黃淮(從三品),鴻臚寺卿解縉(正四品),國子監祭酒胡儼(從四品),審法寺少卿金幼孜(正五品)。

“.”

如今審法寺的各項工作做的不錯,修改法律和立法都在進行之中,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很可能明年金幼孜就會後來居上,轉正之後直接來到從三品,追平黃淮,而解縉短時間內肯定是動不了了。

皇帝此舉到底是什麼意思,就頗為值得思量了。

這個任命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但仔細想想王真的背景,倒也不那麼意外了。

而考成法,則是吏部負責,皇帝終審。

“升劉從政(前浙江道監察御史)為河南布政使司右參議.”

楊士奇輕哼一聲,不再吭聲,顯然是默許了他的言論。

小官的升遷沒有多少人在意,根據考成法,其實按平時的成績,大家也能猜度出來一二。

墨麟,字士禎,陝西高陵人,洪武二十五年以國子生擢監察御史,崇尚嚴厲苛刻,被老朱晚年提拔為北平按察副使,靖難之役,守城巡查皆有功,負責北平府刑罰,北平城被李景隆數十萬大軍團團合圍的時候糧食嚴重不足,有糧長為了不讓家人餓死,偷了兩鬥米,獲罪後按理說不應處以刖刑(砍腳趾),墨麟為了從根子上杜絕這種風氣,堅持處以刖刑.朱棣千里奔襲大寧,裹挾了大寧系的軍隊和朵顏三衛回來後,北平之圍遂解,聽聞此事,對墨麟極為欣賞。

前松江府知府黃子威是姜星火用起來的人,在江南的平亂、治水中都立有大功,如今從正四品知府升了一格,成了從三品的光祿寺卿,可謂是合情合理,並沒有人能說什麼。

所以,很多大臣都把這份在永樂元年年終的任命,視為朱高熾受到皇帝重視和培養的訊號。

楊士奇的臉色陰鬱,說道:“兩位,你們怎麼看待今天的問題?”

而像是辛彥博這樣的人,在江南還有不少,比如揚州府知府王世傑、常州府知府張玉麟、松江知府張守約

雖然永樂元年的考成法,從結果上來看,似乎是朱高熾還是最大受益人,但姜星火和他的變法派,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拿到了很多職位。

他是三人裡最為精明的,對於廟堂風向的感知,比別人更加敏銳。

而鴻臚寺少卿雖然是從五品,但卻是實權官職,而且通常按照廟堂規則,是可以特賜穿緋袍的。

其實這樣算的話,禮部墨麟、吏部許思溫、戶部孫瑜、刑部盧祥、工部陳壽、兵部喬穩,六部裡面在侍郎這一級別,北平系出身的朱高熾嫡系已經佔據了足足一半的位置,而且六部俱全,一個不落。

聽到這個任命,縱使這些官員都是高官,亦是難免竊竊私語了起來。

楊士奇深知考成法的結果看起來美妙無比,六部裡面朱高熾的嫡系官員全都佔了位置,可說不好,這就是一個坑,一個埋掉自己的坑!

“要我說,這是毒計啊!”

楊溥則是悶悶地說了一句:“鄭伯克段於鄢.”

念及至此,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姜星火手中的紙上。

“你說京察?”

辛彥博是前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在江南的平亂、治水等工作中,都幫忙出了大力氣,今年落實新政也不錯,算是比較靠近變法派的,因此被姜星火提拔了起來。

而隨著名單的逐漸公佈,“小九卿”裡最後一個提拔的人,也算是石頭落地。

楊榮道:“這種事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我認為,若是有人攻訐,陛下是不會採納的.”

這個訊息,就只能讓人咂舌,果然是天子近臣,出來以後升官速度奇快無比了,這眨眼間都幹到地方布政使司的三把手了。

前任鴻臚寺少卿是郇旃,自從陳祖義海盜團伙偽裝成了占城國使團併發生傷人案那一檔子事過後,郇旃先是被貶到了國子監當司業,旋即又流放去了雲貴,而這個位置卻這麼一空就是大半年,但盯上這個位置的人可不少,最後被陳禎拿到了。

但無論這時候他們心裡怎麼想吧,總之,朱高熾的力量如日中天,而洪武-建文舊臣,也就是所謂的保守派,他們的力量開始逐漸被滲透瓦解,開始在廟堂高層失去一年前那種無可撼動的統治力,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但到了地方按察使司、布政使司的中高層這個級別,大家就很有興趣了。

變法派崛起,大皇子一系逐漸坐大,皇帝掌握著關鍵職位,洪武-建文舊臣們的權力空間,被擠壓的愈發狹小。

中樞的考成法升職名單唸完了,還有地方的呢。

皇帝一聲令下,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徵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等等事項,行人司都得屁顛屁顛帶著聖旨去跑腿。

楊士奇皺眉道:“這種事誰說得準呢?”

而且這個緋袍的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說廚子總管的晉升還算是帶了些人情,自己又確實努力肯幹,李偉就真的屬於一步登天了。

黃淮從內閣出來以後,是調任到了跟他重名的黃淮布政使司任由參議,如今升了一格,反倒超了出生入死的解縉,成了內閣眾人裡官位最高的存在了。

只不過如此一來,朱高熾的力量進一步變強,卻著實讓不少人有了猜度。

其他事情,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經濟,其實對於三楊來說,雖然重要,但都沒有那麼重要。

這個時代不流行鼓掌,房間裡沒有經久不息的掌聲,但眾人複雜的目光,卻是對姜星火變法一年以來工作的最好註腳。

那麼皇帝一邊讓大皇子朱高熾閉門思過,另一邊卻預設了其勢力的增強,又是幾個意思?

別說名單不能改,更別說皇帝會忘了這茬。

小官還是引不起眾人的興趣,除了比較重要的地方,比如前上海縣知縣,今松江府同知張守約直接升了松江府知府。

朱元璋有一個梗,那就是如果朱標要造反,老朱親自幫他披黃袍。

“升辛彥博為浙江按察司按察使.”

“升房吉為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

而這位,則屬於考成法裡優秀中的優秀,是姜星火拿來做“千金買骨”的。

楊士奇又說了幾句,楊溥聽到這番話,沉吟起來,不停地點頭讚歎。

楊溥道:“這個主意很妙,不知道該如何稱呼?釜底抽薪?還是驅虎吞狼?”

楊士奇哈哈笑了兩聲,道:“左右不過是設定一個標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參軍就立一等功,你這叫新兵?

梁小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