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貞觀上將

“這高句麗莫非便是朝鮮?”

簡雍猜測,他們手裡資訊比較少,但簡雍依稀記得:

遼東那邊似乎是有這個地兒的吧?

孔明記得清楚,但感覺一時間也難以敘述清楚,只是確認道:

“世宗孝武皇帝滅朝鮮,玄菟郡下設高句麗縣。”

“世祖光武皇帝時,高句驪稱王遣使朝貢。”

眾人便懂了:這又是一個反覆之臣。

“為啥叫棒子?”張飛看不懂,這麼多稱呼,為何光幕唯獨用這個相稱?

“後輩對其言語多鄙薄,應是蔑稱。”簡雍推測道。

“其君主能信如此野史,並請優伶表演而愚民,可謂痴愚之民。”

“哦~”張飛了然,對這個解釋比較信服,然後回頭看看馬謖:

“幼常,汝切不可如那棒子一般。”

馬謖……三將軍,您還是直說我是棒子得了。

對孔明來說還有一些更加重要的事兒,乾脆自己動手記了下來。

比如種種病症之名,這個要去與張仲景一起討論的,後世醫道一途甚是精深。

比如這個司馬懿竟亦有帝號,那司馬氏篡魏竟出自於此人之手?

【晉書另外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關於避諱的物件。

晉書的主體是司馬晉,但並不忌諱司馬氏。

甚至二鳳自己就是司馬晉最大的小黑子。

二鳳自己對司馬懿的蓋棺定論裡,先是誇了一下其用人用兵和政治貢獻方面。

隨後語氣一轉,先是蓋章認證:奸臣!隨後嘲笑他居然能被死了的諸葛亮嚇走。

最後更是嘲笑司馬懿賠上了自己一輩子的忠名但也沒當上皇帝,空有後輩追的帝號,但本質上還是個魏臣。

既然皇帝都帶頭了,大唐的史官們也不客氣。

司馬懿嚇曹操、張春華捅侍女、司馬師殺妻這些不太合理的也收錄了進來。

不過二鳳當然也是有一些小九九的,比如評價司馬炎:

認為司馬炎立愚弱的長子為繼嗣,是導致國滅的主因。

司馬炎長子就是“何不食肉糜那位”,著名的傻子皇帝。

不過嘛,傻子不是昏君,滅國有責,但肯定算不上主因。

司馬炎自己為了選妃“禁天下嫁娶”不比兒子離譜多了?

二鳳這個評價主要還是為了玄武門弒兄殺弟這塊心病開脫。

但說實話,百姓誰在意啊?

世民世民,濟世安民。

唐朝百姓切切實實享受到了百年太玄盛世,所以毫不避諱的讚頌他懷念他。

宋明看著李世民的功績,開始論證李淵是因李世民得天下。

如今的西安,有大唐不夜城,李世民與他的文臣武將們被塑在最高處被人懷念。

玄武門之變咱們現代人都懶得研究了,畢竟有句歌詞說得好:

打天下,坐江山!】

“大家,哭了?”

長孫無忌看到李世民從剛才起便站著不動。

剛才看到那高句麗後人以戲辱之,這位年輕的皇帝盛怒,怒火盈天!

而到了晉史的臧否之論,長孫無忌能從這年輕的面龐上看到不屑,看到頹唐,看到不安。

作為國戚,作為重臣,長孫無忌自認為很清楚這位皇帝。

他戰功彪炳,他十倍報辱,他自信能更合帝位,他不願坐以待斃。

雖為自保,但終究還是無法逾越禮法門檻。

而如今,在長孫無忌的眼中,這一輪大唐的烈日,縈繞其上的一縷黑霧終於如冰雪消融,消逝的無影無蹤。

“打天下坐江山!”這便是後世百姓看法?

“只是此光幕甚是吝嗇!”李世民隨手擦拭掉眼角的淚珠,笑罵道:

“如此方寸之間,如何看得清楚?”

沒有人說話,因為光幕上此時出現了一個恢弘的不夜城。

絢麗的燈光,遊人如織,燈火通明。

寬闊的街道,所有人面容上都很輕鬆的遊人,更有後世女子穿著類唐的裝束嬉戲遊玩。

李靖努力睜大了眼睛,然後以爺爺看孫女的態度評價了一句:

“不夠豐腴,定是平日少飯食。”

李世民則是看到畫面中央的的一尊高高的騎馬雕塑。

看不清面容,但從石雕腳下的“貞觀上將”四個字,李世民幾乎第一時間確定:

這就是自己!

“貞觀上將……嘿嘿,甚好。”

至於那個天策上將,已經被李世民丟到了腦後。

房杜長孫三人亦是看的如痴如醉,只是沒看到自己的雕塑頗為遺憾。

“無妨!”李世民安慰幾位近臣。

“此前這仙機光幕,曾遊覽過諸葛武侯的成都城。”

“遲早有一日,也會完完整整遊覽一次這不夜長安城!”

杜如晦等人第一次有了心裡癢癢之感。

同時心裡還有些埋怨:大家怎地不早點召吾等?

那後世成都誰不想看?

“此光幕……還是太小。”李靖不好意思努力擠到前面,只能如此評價。

李世民也是如此覺得,也不由得蹙眉思考:

這要怎麼辦?

……

“不如成都好看!”劉備挑剔評價。

成都可是有昭烈廟呢!劉備打心眼裡認為成都也算得自己故鄉了。

“這便是軍師一輩子都沒去成的長安城?果然好看!”

張飛話語一出,四座俱靜,但他還在自語:

“也不知道十萬大舅哥沒能去成的合肥,是個什麼光景?”

諸葛亮倒也不計較,只是對這位帝王倍感好奇:

“弒兄殺弟?骨肉相殘?”

“如此亦能成千古一帝?”

馬良對於親手抄錄的文字也記得清楚,回憶道:

“若此前光幕文字為李世民的話,其曾自述稱七年定天下。”

那如此簡直太好猜了。

“原來這二鳳的二,乃因為是次子的緣故。”

劉備只覺得從他的角度來說難以評價。

百姓的恩人,禮法的罪人?

但後世亦千年後仍懷念,仍尊其功績。

“百姓…人民…”劉備咀嚼著這兩個詞。

世家對曹賊俯首,百姓仍追隨自己渡江。

皇叔之名不足貴,仁德之名聚人心。

一時間劉備竟也感覺身上輕鬆不少。

“這位李二鳳,真乃武功卓越之最。”

諸葛亮都有點佩服了,親手打下來江山,親手鑄就盛世,親手擴大疆域。

於是心底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個想法:

若是祁山由這位來北伐,應能一戰而定吧?

光幕上,那個“大唐不夜城”僅僅出現了須臾,讓即使挑剔如劉備也有點遺憾。

【那麼晉書既然對司馬晉這個主角都是這個態度。

是否真的做到了不吹不黑呢?

當然不,晉書中有一個賢明仁德之主,毫無黑料錄入。

那便是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hào)。

為什麼他這麼特殊?因為是李唐官方認證的先祖。】

李世民臉上的笑容一僵,根據他對光幕一貫的認真,有了不好的預感。

【古代認祖之風盛行,李唐時候當然也不例外。

晉書當中是這麼記述的,李暠是漢將李廣的十六世孫。

然後晉書中李暠多了個無法考證的孫子,重耳。

這個重耳有個後代,叫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

但對於這個說法,現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做了論斷,評價是:

偽冒相傳。

論述起來也很簡單,北魏太和年間,涼州有兩種簡單的身份標籤:

身為當地豪族的涼州土人,六鎮起義失敗後被髮配充軍的豐沛舊門。

涼州土人,悉免廝役,可以享受免除兵役的優待。

豐沛舊門,則是需要戍邊的下等人,魏書記載,除非是社會性死亡,不然都不會與之為伍。

於是這裡在史料上就出現了偏差:

魏書記載,李暠曾孫李衝時任僕射,屬於涼州土人。

舊唐書記載,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妥妥的豐沛舊門。

同時代的兩人一個是被貶為賤民,一個是當地豪族,根本挨不上關係。

所以李唐皇室極大機率並非出自隴西李氏,只是個普通的小姓。

李暠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皇室自動來投,並且還將黑料統統掃清。

並且可能因為李唐皇室這波認祖,後來盛唐詩仙李白也被考證成了李暠之後。

但說實話這些沒啥意義,李白李二無人不識名傳千古。

李暠和隴西李氏已經淹沒在了歷史的故紙堆中,沒人在意。】

李世民攥緊了拳頭。

前面說李二鳳,朕忍了,怎麼現在還能簡化成李二的!

至於這波對於認祖的考證,李世民捏了捏拳頭最後搖頭:

“為後世徒增笑料耳。”

長孫無忌勸道:

“大家之名傳萬古。”

“隴西李氏因大家之名而傳世興盛,大家可從未借隴西李氏之名而平定天下。”

這話說的……李世民舒服的微微眯眼。

“只是不知那李白是誰?”

這是李世民唯一好奇的。

光幕已經不止一次提到詩仙之名,並且言語間彷彿和他千古一帝的傳唱度差不多。

只是註定見不到讓李世民頗為可惜。

從此前透露的時間來算,這李白還要差不多要七十年後才出生呢。

長孫無忌趕忙道:

“若無盛唐,何來盛唐詩仙?”

“而若無大家,何來盛唐?”

房玄齡杜如晦在心裡齊齊呸了一口。

這長孫無忌的拍馬屁愈發熟練了。

李世民倒很是受用,喜笑顏開。

詩仙李白又如何?也是沾了他李二…鳳的光!

第二更大約八點左右,這個月感謝大傢伙監督支援。

提前祝大夥八月份順心如意。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有種錄

青眉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