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

【唐代初期與門閥相關的重要舉措是《氏族志》的頒佈。

從魏晉末到唐初,世家的門閥被兵強馬壯者砍的支離破碎,在這個基礎上世家門閥逐漸向士族大姓轉變,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四個利益集團。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南渡計程車族仍以中原名族自相標榜,稱之為僑姓,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琅琊王、陳郡謝、蘭陵蕭等,

而在南方本地的大姓咱們就比較熟悉了,和十萬哥相愛相殺的吳四姓朱張顧陸也興盛到了這時候。

江東大姓瞧不起南渡的僑姓,稱他們為荒傖、傖父,譏言他們是野人,應被天下恥笑。

但最終雙方在利益上還是有共同語言的,雙方統稱江左士族。

雙方大概度過了兩百四十年的蜜月,南梁時侯景曾請婚於琅琊王和陳郡謝,但因為羯族人的身份侯景遭羞辱,就此結仇。

後來侯景南下攻克金陵之後便把豪門士族當狗殺,南梁末年西魏國攻克江陵後,將剩餘計程車族大姓如抓豬一般抓去了關中。

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實亡。

而在北方,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之後,以京都洛陽河南郡為郡望,鮮卑貴族也變化為漢姓士族,稱代北士族。

其中顯姓有長孫氏、宇文氏、元氏、竇氏、源氏。

額外說一句,華夏的源氏祖先是羌人,北魏時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接納這一支羌人,並下命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故而賜名源賀。

四百年後,倭國國庫空虛,嵯峨天皇面對養不起的五十個子女,前後將32名皇子皇女由皇籍賜姓降為臣籍,姓氏擬定上照抄拓跋燾,賜源氏之姓,所以日本的源氏跟華夏源氏沒關係,並且歷史上還要晚了四百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四十年後,權臣爾朱榮效參考歷史,發動河陰之變,大肆屠戮北魏皇族和代北士族。

代北士族就此一蹶不振。

另外兩個分別是關中士族與山東士族,相較來說都比較簡單。

魏晉南北朝時,關中的楊杜六姓與河東世族合流,形成了關中士族,北魏時進一步變化為關隴軍貴集團,楊隋和李唐皆誕於此。

皇權打壓地方權是天性,因此隋朝時候雙方矛盾顯化,至唐初關隴集團已經依附皇權變身為關隴勳貴。

山東士族則是從東漢到唐朝都保持講經學重儒術的傳統,作為代表的五姓七望歷亂而不倒,並且因為唐朝穩定的環境愈發興盛。

二鳳對山東士族的打壓在《氏族志》可見一斑,這東西貞觀十二年修成時二鳳點名批評:

山東士族全靠賣女兒得財被你們這樣吹捧,能不能有點志氣?

對此就有人不解,說二鳳好虛名,整這個有啥用啊?還眼紅博陵崔排在一檔,暗箱操作給降成了三等。

是不是因為娶不到人家的女兒懷恨在心?而且排這個難道還能影響當官不成?

不過這個說對了,《氏族志》還真能影響當官。】

光幕說的清楚明白,對於這類事,張飛反而也分得非常清楚。

只見他掰著手指頭道:

“那司馬懿使了髒手段殺了老曹家,一群世家攪和在一起,成了晉對吧?”

“結果呢,又逢亂世,這世家們分成了四批。”

“南邊的被侯景殺了,北邊的被這個爾朱榮殺了。”

“結果這東邊的和西邊的一起鬥了整整一個唐朝,最後被那黃巢和叫朱溫的給一起收拾了?”

孔明都驚了:

“翼德你這說的雖然粗俗了點,不過……”

“不過挺對的是吧?”張飛自鳴得意。

孔明歎服的點點頭,看起來大愚,但實際上有大智,說的應該就是如翼德這樣的了。

隨即瞧著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終搖搖頭:

“看來這江東四姓,最終許是將孫家賣了個好價錢。”

從此前光幕所說中,只知曉江東最終是因亂而亡,只是亂從何起就沒人清楚了。

但百年過去四姓悠悠而不見孫氏,想來江東歸晉應是少不了齷齪事。

龐統對江東無一絲留戀,只是有點傷感:

“江表鯨吞天下之謀,最終只成四姓私戶之計。”

“赤壁談笑間滅曹軍灰飛煙滅,百載風雲苟且過,侯景之亂蕩江東。”

孔明在一旁輕輕拍了拍龐統以作安慰,龐統則是笑笑並無介懷之色。

上首的劉備看著這倭國的源氏來源大皺眉頭:

“這倭國隔海竟能知曉我漢地四百年前之典故。”

“如此欽慕中原,為何絲毫不知禮義為何物,徒為牛頭馬面之徒邪?”

張松聲音尖銳道:

“主公,這番邦學禮而不知義,不過是沐猴而冠徒有儀表罷了!”

“定然是慕中華之大,故自慚形穢引己為恥。”

“然!從其於己妄加尊號可知其野心!昔日慕中華之強而能跪伏於地,則他日中華遭亂而生側反之心!”

“如此行徑,豈非如那司馬懿一般?!”

啊這…劉備沉默了下,應該倒也不至於拿那司馬懿做比較吧?

畢竟如今司馬懿不過三十幾歲且曹操依然健在,如此應是生不出什麼不臣之心的。

若是知曉倭奴之事之行徑,定然也會破口大罵。

但從心底,劉備倒是覺得張松說的多半沒錯。

龐統冷笑:“一如肉飼鷹隼,飢即為用,飽則颺去。”

張飛撓了撓頭疑惑:

“彼輩行如禽獸,又無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後世應當不會有那精倭之徒吧?”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慢慢重複了一下這句話,若有所思。

魏徵很貼心給李世民進言道:

“下之事上也,從其所行。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李世民很是嫌棄的斜視了一眼:禮記我又不是沒看過!

這怎麼見縫插針就能勸諫的?

他只是一時間思緒有點飄得遠了,從帝王角度看來,佛道都只是手段,誰信那玩意兒?

蕭衍倒是信佛,求沒求到來世不知道,成了後世的笑話倒是真的。

但,上御其策,下奔其效,投上所好,言行必效。

看來不管是佛還是道,這皇權都要離它遠一點,免得被拿去招搖撞騙而不自知。

就如這禮記所說,上者,民之表率也。

不過……看到後面的文字李世民眼神又是一凝:

關中與關東豪強之爭?有這麼誇張嗎?

而對於光幕將魏晉至唐初計程車族分四家的這個說法,貞觀群臣也倍感新奇,低頭思忖了一下便開始互相瞧著對方,心中暗自判斷對方是屬於哪一批的?

房玄齡倒是沒計較那麼多,他就一個感想:

這不是現成的寫《晉書》的材料?

李世民倒是坐不住了:

“前面說朕小心眼,這裡又謗言朕徒好虛名!”

不過言語中反倒並無多少怒氣。

這兩者雖不是什麼好詞兒,但光幕說出來時候的語氣他是聽得出來的。

這後世並非是將他當做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以平視的態度聊他的偉業,聊他的生平,聊他的功過。

就彷如與人閒談自己的一位長輩一般,述其功不掩其過,宣其德亦言其短。

這種態度反而還令他舒服自在了幾分,於是對左右笑言道:

“有時真想將這後輩從光幕中捉來,打上幾板子。”

長孫無忌也笑道:

“何止大家有此想法?”

“若非有千年光陰之隔,臣等亦想能與其坐談飲酒,聽一聽後世繁華。”

“想來應不勝暢快。”

【首先要勘正第一個誤區:唐初山東士族的五姓七望並非是後來的“禁婚家”。

五姓七望分別是隴西李、趙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

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兩望,合計有五個姓氏,因此稱五姓七望,崔氏之強也可見一斑。

早期的五姓七望也是非常願意和皇室聯姻的,甚至多有巴結姿態,畢竟這時二鳳的刀太快了。

貞觀年前清河崔有將一個女兒送入宮闈,二鳳草草封作才人了事兒,並不怎麼重視,這位崔才人也沒留下更多記錄。

約貞觀八年,當時民間有傳滎陽鄭有女“容色絕姝”,長孫皇后派人尋訪,並請二鳳冊其為充媛,二鳳爽快下詔。

充媛為九嬪最末,上面還有四夫人以及一皇后,後宮倫次排第十三,只能說起點還行,但也不算非常重視。

但此時魏徵站了出來,表示聽說鄭氏收了陸氏陸爽聘禮,已締婚約,還未過門,要求二鳳取消詔命。

最終陸爽屁滾尿流來長安請罪,稱陸氏當時贈鄭家之財屬於發紅包,什麼聘禮啊婚約啊都是子虛烏有。

但當時的王公貴族沒人理他,因為這件事在當時蔓延開來成了一場關於皇帝“禮樂”的辯論,最終李世民取消詔命,覆命鄭氏嫁與陸爽。

從這兩件事當中可見當時所謂的五姓七望在二鳳面前差不多是“站著如嘍囉”的狀態。

而給我們後世留下“士族高門大姓瞧不起李唐不願意聯姻”這個印象,主要原因還是二鳳太猛。

宋朝之前,貴族階層權利鬥爭的邏輯是皇權與大姓的鬥爭,唐初士族大姓弱,那麼皇權就強。

皇權強的結果就是唐朝的公主行事大多肆無忌憚名聲在外,對世家來說娶公主相當於將皇權接入家裡鬥,自然不願意。

行事強硬的如平陽公主,打天下時領兵馬鎮守山西的葦澤關,因此後來此關美名曰娘子關。

行事荒誕如永嘉公主,嫁給了竇奉節,但不久之後就與外甥楊豫之私通,是的沒錯,楊豫之的母親長廣公主是永嘉公主的親姐姐。

後來長廣公主早逝,守喪期間兩人依舊如膠似漆。

但竇奉節是唐初武將,武德充沛,後來抓包之後將楊豫之具五刑殺之,並與公主和離。

更厲害的比如太平公主,公然在府上包養男寵,後來更是把持朝政,政變奪位,只不過失敗了被處死。

後來的如李裹兒,玉真公主、昇平公主、憲穆公主等等等等,後面有機會會說到。

而話題回到滎陽鄭氏這上面,長孫皇后如此行事咱們後人都猜測應該是提前安排後事。

畢竟此事之後不過兩年就去世了,應該是對身體健康狀態有所猜測。

長孫皇后去世後韋貴人想效仿長孫皇后行事,給李世民選美填充後宮。

然後武才人因此進宮,不過這就是另外一件事兒了。】

晚上還有,今天努力多寫點,感恩姥爺們厚愛。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制霸大宋之奸臣傳

江上月光

鐵馬丐王

一隻八月的小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