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食盡鳥投林

“這唐,不過三五年,判若兩國也。”

徐庶輕嘆一聲。

這種感覺實在是太過於割裂,讓他簡直有點接受不能。

“誰說不是呢?”張飛絮絮叨叨:

“任你馳騁血戰滅國,最終腦袋都要掛那潼關角樓上。”

此前張飛對這大唐頗有欽慕與豔羨。

但此刻,看著將士們彼此捉對廝殺,一副血不流乾誓不休的架勢。

卻讓張飛有些遍體生寒的感覺。

那肅宗的眼裡並沒有長安百姓,有的只是那宮殿最高處的一張椅子。

“軍師,這小昏君的真諸葛,說的計策有沒有道理?”

張飛扭頭向孔明請教。

孔明那邊有一幅已經攤開的地圖,暫且不去計較翼德那亂七八糟的稱呼,孔明以手丈量。

依次劃過這李泌說的地名,最終孔明慎重道:

“可行,然……”

“然非精兵不能為之。”

徐庶接上話茬,這對老朋友這點默契還是有的。

“若行此策,糧草難以支援,需精兵良將見機行事。”

而話裡的意思很明白了,即使看起來已經瀕臨絕境,但這大唐還是不缺精兵良將的。

那李光弼與郭子儀領的便是河東軍與朔方軍,簡直是標準的精兵良將。

孔明點點頭,隨即食指在地圖上緩緩移動:

“而若依這小昏…肅宗的想法。”

張飛大笑,被孔明無語的瞥了一眼,繼續道:

“先復長安,再攻洛陽,如此將叛軍主力倒逼回河北。”

“如此一來,肅宗兵馬反而有勞師遠征之嫌。”

“若叛軍聚於河北依然有香積寺之志……”

徐庶下了結論:“若如此,官軍必敗!”

“也難怪此亂歷時八年難平,這大唐兵將……”

徐庶抬頭看去,光幕上最後定格的是一個身材高大且裸上身的猛將。

胸腹多肉不顯肥贅,配合上賁張的鬚髮有一種兇悍之感。

手握被稱為陌刀的奇異兵器,正奮身斬向一精騎。

身前是如海的叛軍,身後是與他一起作怒吼狀的袍澤。

旁邊還題的有小字“神通大將、陌刀神將、李嗣業”。

徐庶輕吐一口氣,可惜的搖搖頭:“強弩之末也”。

……

孔明徐庶能夠判斷出來如此平叛順序只會讓河北更難打。

李靖與李世民自然也能看出來。

只是兩人此時都沒有了說話的興致。

難以平叛又如何?會被叛軍反推又如何?

天子首肯,縱兵掠民,如此一來誰為仇寇?

“君視民如土芥,則民視君如寇仇。”

聲音有點乾巴巴的,但李世民不需扭頭看就知道是魏徵。

房玄齡性子溫和,也不指責,只是隨口提了一句所有人耳熟能詳的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而杜如晦則是翻閱以往記錄,冷靜的給李世民加了一份血壓:

“這馬嵬坡兵變,後世稱李輔國為肅宗心腹。”

“而在此前說及醜諡時,曾說過李輔國官至宰相,看來應是肅宗一朝。”

李世民唯一的反應就是眼皮抬了一下,甚至還笑了出來:

“棄真諸葛而用閹宦。”

“真是朕的好兒孫。”

“後世有言稱後主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

“相較之下,簡直勝其百倍。”

李世民感覺自己心上的血都流乾了。

短短三年,精銳盡滅。

勇士死於塵土,忠良埋骨荒野。

義士向國戰死,天子賣民尤忙。

明明才剛登基,貞觀方始,但他已經覺得這皇室似乎已經該用猛藥了。

【而在香積寺之戰前,叛軍當中發生了一件小事。

安祿山,死了。

安祿山本身患有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根據史書記載,安祿山在攻克長安後,已經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狀。

眼睛失明,身上長滿毒瘡。

血糖過高會造成視網膜毛細血管壁的損傷,前期會導致視力模糊,後期嚴重時會失明。

糖尿病的另一個特徵是胰島素分泌缺失,導致面板病變,從而導致毒瘡;面板的病變也會導致患者傷口比普通人更難癒合,增加了感染生瘡的風險。

而這些特徵,安祿山都是能對得上的。

攻下洛陽之後安祿山迫不及待稱帝,國號為燕,自稱雄武皇帝。

便宜皇帝當了不到一年就瞎眼的安祿山脾氣愈發暴躁,對左右親隨動輒打罵,視為豬狗。

其中最為深受其害的是宦官李豬兒,這是一個契丹人,被安祿山親手操刀土法宮刑,命大活了下來,後來就一直隨侍左右。

同樣是史書記載,安祿山在華清池沐浴的就是由李豬兒拂拭的。

面對昏聵失明且脾氣臭的要命的安祿山,叛軍的做法也非常簡單:殺了不就完了?

次子安慶緒與謀臣嚴莊合謀意圖行弒殺之舉,兩人拉攏了李豬兒。

李豬兒對安祿山滿是怨恨,雙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757年一月,安慶緒把守帳門,李豬兒與嚴莊持刀而入,面對熟睡且失明的安祿山,兩人沒費多大力氣就將安祿山亂刀砍死。

隨後在床下面挖了個一人大小的坑,將安祿山屍體用毯子潦草裹了扔進去一埋,完事兒。

事後嚴莊對外宣告,稱安祿山傳位於安慶緒,自己主動去做太上皇了。

而其他幾位主要人物的命運呢?

759年,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兒子史朝義所殺。

762年,四月,玄宗病死,五月,肅宗病死。

安史之亂的三個主角,落得了一個近乎相似的結局。

讓人不禁想起來《紅樓夢》最終的感嘆: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李世民沉默以對,安史之亂前他盼著這安祿山速死。

但這個叛賊落得一個如此荒唐的死局時,李世民卻又感覺:

已經沒什麼所謂了。

至於後面的各種子殺父,以及玄宗似有蹊蹺的死亡時間。

李世民僅能在嘴角勾起一抹蔑笑:

“食盡鳥投林……哈哈哈。”

當然不可能如此,畢竟大唐國祚還有近百年呢。

李世民的思緒一時悠然遠去。

安西困守五十年的白髮兵,一己之力誓要歸唐的張議潮。

彼輩,才是這唐僅餘的血性與風骨。

孫思邈不言語,只是專心將關於醫學方面的內容仔細抄錄下來,並細細琢磨。

對這些事情藥王既不在意也不關心。

醫人,已經盡力。

醫國,沒那份能力。

甘露殿中的眾人都沒了說話的心思,顯得死氣沉沉。

但每人心中也都轉著不同的念頭。

對房杜魏等文臣來說,他們已經在考慮要不要勸勸陛下,嘗試制定出來一套完善的培養太子的新方策。

而李靖通曉軍事,則是已經看到了君權旁落、軍權為先的模糊未來。

畢竟藩鎮割據什麼的,光幕已經說了太多次了。

長孫無忌則是看了看身旁的侯君集,這個自少入秦王府,以幕僚起家的將軍正滿臉擔心的看著李世民。

“君集可是憂慮大家不做西域之攻伐?”長孫無忌悄聲問道。

侯君集滿臉驚訝:你怎麼猜到的?

長孫無忌輕“呵”一聲,只覺得這位心思全寫在臉上,半分城府也無。

“大家素有雄略,豈會因後事懊喪,亦不會事後懊喪。”

“西域定要握於我唐之手!”

長孫無忌前半句說的拗口,侯君集半懂不懂。

但後面聽懂了,於是便又高興起來。

【香積寺之戰後,長安收復,回紇打算收取報酬。

代宗李豫與回紇葉護太子勸說:

如果克復長安後大肆劫掠,洛陽的人聞聽必然會把我們當做賊寇,難以攻取,希望攻下洛陽後再履約。

回紇人覺得很有道理,同意了。

史書記載,逃得一命的長安百姓流著淚誇讚李豫:廣平王真乃華夷之主!

隨後的戰事相對順利,回紇為前鋒在陝州大破叛軍。

此時高仙芝若是在天有靈,估計會感嘆:我說的沒錯吧?陝州真的守不住啊。

至於洛陽收復之後的事嘛……

《舊唐書》: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

隨後資治通鑑補錄了一件事,三日後李豫入洛陽,回紇人意猶未盡,洛陽倖存的大戶湊了萬匹羅錦送與回紇,回紇乃止。】

“砰!”

一個石硯臺被人抓起砸向光幕,隨後穿透光幕,觸碰到後面的牆壁發出了沉悶的聲音。

眾人的目光看向在地上翻滾幾圈完好無缺的石硯。

隨後再看向丟出硯臺的李世民。

李世民面有冷意,但話語反倒沒多少怒意:

“彼輩竟也知道,朕還以為其不知。”

“這官軍比起來叛軍,尤勝賊寇!”

隨即李世民眯了眯眼睛,真恨不能讓這隆基到李豫三人跪在他面前,讓他挨個踹幾腳。

不過……百年之後的人踹不到,回紇卻是現在就能打的。

彼輩不懷德,襄助宗主平叛居然還敢開如此天口,想來還是對於大唐之威感受的太少。

眾人也沒太多調笑心思,不管長安洛陽,都是大唐的都城。

改劫洛陽就能多三分臉面怎地?

他們都是貞觀人傑,不是這般自欺欺人的鼠輩。

【而在兩京盡復之後,顏真卿也終於從河北輾轉到了長安。】

最近的太沉重了點,所以內容上縮略了一下,大概明後天完結這一部分,再後面自然要輕鬆點了,王玄策,蘇定方,以及特別篇等會依次端上來的,三國也會按既定節奏走的。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

河邊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