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妖道徐茂公

【李靖在宋朝的地位已經比較超然。

兵書位列武經七書,本人位列武廟十哲,從來不缺香火祭祀。

宋朝玩兒的又是以文制武的那一套,不管你到底能不能打仗吧,兵書都是要讀的。

因此李靖在宋朝名氣是相當的響,說是如雷貫耳都不過分。

但為啥咱們現代聊起來隋唐歷史時,更加熟悉還是現在過年時候被貼在門上的秦瓊尉遲恭,李靖反而隱身了?

無他,實在是因為此時李靖的位格太高了一點。

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這個咱們是都知道的。

與唐詩宋詞注重自我表達不同,明代的章回體小說商業成分更重一點。

神魔志怪小說《西遊記》大獲成功之後,明朝的書商們揮舞著白花花的銀子請人接連創作了《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大受好評,《封神演義》同樣也屬於這一掛的跟風之作。

《水滸傳》帶出了呼家將、楊家將、薛家將、岳家將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模仿《三國演義》的更多,從《東周列國志》開始到《宋太祖三下南唐》,從東周到宋朝基本上被寫了個遍。

從這個脈絡上其實就能看出來,明代後來小說創作的最重要的是什麼?跟風。

而講述隋唐歷史的《說唐演義》和《隋唐演義》這兩個小說,讓丈育up主來評價就只能說:

好訊息:縫了。

壞訊息:全縫了。

人物上學習《水滸傳》,設定上學習《西遊記》,敘事架構上學習《三國演義》。

首先是人物好漢化。

如隋唐十八好漢的設定,第一好漢李元霸是佛界護法金翅大鵬雕臨凡,第三好漢裴元慶是哪吒轉世,十六好漢秦瓊是破軍星臨凡,十七好漢尉遲恭是黑殺星臨凡。

以及李世民是紫薇星臨凡,魏徵和徐茂公分別是天界左相星和右相星下凡。

軍閥亂鬥變成了神仙鬥法,如果按這個設定,差點贏了李世民的竇建德高低得是勾陳大帝轉世了,那李淵應該是玉皇大帝臨凡?

劇情設定上就比較神魔化了。

如李元霸手裡兩個錘子重八百斤,騎寶馬萬里雲,紫金山一戰一人殺了120萬軍隊。

秦瓊的雙鐧重130斤,尉遲恭的兩條鋼鞭,重120斤,你武器沒個一百斤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說唐三》中還玩兒聯動,李靖親自請了齊天大聖和驪山老母出手滅敵,讓人不由得沉思隋朝是不是犯了天條。

敘事架構上因為三國演義的大成功,導致後來者說英雄戲的基本都要有個軍師的設定。

早期的戲曲演義裡,因為有諸葛亮使道家手段,赤壁借東風和禳星五丈原借命,所以軍師這個位置也跟道士逐漸有了重合,後來者基本都有樣學樣。

最終倒黴的就是李勣。

早期故事的瓦崗寨陣營裡,從知名度考慮,能夠擔得起這個位置的就只有一個李勣。

於是將軍變成了會法術的軍師,並且懋功這個字兒太難寫,於是就變成了茂公。

最終堂堂英國公就在演義裡變成了妖道徐茂公。

而在這種半神魔的故事裡插入一個正牌的託塔李天王,為了故事不崩盤,李靖自然要儘可能的砍掉存在感。

並且隋唐演義在劇情上多集中逐鹿中原,李靖在南方平蕭銑不屬於主舞臺,就更加被淡化了。

而隋唐演義的十八路反王設定也基本是照抄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

並且隋唐演義裡還寫了個轉世的復仇鴛鴦:楊玉環是隋煬帝楊廣的轉世,李隆基是楊廣寵妃朱貴兒的轉世。

兩人百年轉世既為了續前緣,也是為了向滅掉隋朝的李唐復仇。

這段爛俗劇情同樣縫自《隋煬帝豔史》,只能說老祖宗腦洞挺大的。】

李世民內心從未有像現在這樣騷動過:

可惡,好想親眼看看這西遊記……

雖然如今以文治國是李世民的主要工作,但沒人會閒暇時候看點志怪小說放鬆一下。

畢竟如今這光幕所出之處就就是《搜神志》來著。

雖然沒看過這明朝的小說,但以李世民自己的眼光來看,這《搜神志》的質量就頗為參差不齊,而且多是短篇,看的一點都不過癮。

而一部長篇的,劇情連貫,質量過硬的小說有多好看,李世民都不敢想……

而秦瓊則是沒想到還有自己的名字:

“竟成門神矣。”

貼門神也屬於傳統習俗了,就秦瓊所知,如今大唐百姓所繪門神,有關羽張飛的,也有神荼鬱壘的,但貼他們兩兄弟似乎還沒出現。

“比不得藥師將軍。”

尉遲敬德的羨慕不加掩飾,心中甚至還有一點小小的不忿。

論榮寵,大家都是國公,怎麼結果一個是天界元帥,一個要給百姓看門?

秦瓊敏銳的察覺到了老兄弟的想法,看著光幕展示的兩幅與他們相差甚遠的門神圖,低聲道:

“門神之職,小到護民平安,大到安守國門,如何不好?”

尉遲敬德這才消弭了心中的一點不忿。

而隨即,李元霸的戰績就讓眾人哭笑不得了。

若是告訴他們,有猛將長途奔襲,單騎入陣,斬敵首級近百,他們會誇這真是猛將。

但這李元霸的戰績就根本沒人相信了,一眼就能看出來胡謅。

“不過這李元霸是誰?”

房玄齡搜遍腦子也沒記起來有如此人物。

“或是大家胞弟衛懷王。”

杜如晦判斷道:

“玄宗尚且要因那清帝避諱玄字,衛王玄霸或因而避諱改為元霸。”

而且杜如晦也飛快琢磨出來一個故事邏輯:

“如這元霸之武,誰能制之?”

“多半是如衛懷王一般英年早逝。”

否則的話一人斬首一百二十萬,怕不是征服這地球,也不需要一年。

而後面的劇情則是讓眾人都感覺目不暇接。

蘇定方覺得哪有騎馬使錘的?而且八百斤武器得是何等神馬方能馱負?

秦瓊和尉遲敬德則表示我等臨陣,上馬橫槊,下馬執刀,何曾又是用鐧又是用鞭的?

房玄齡杜如晦則是推斷出來,這個裴元慶或就是那有萬人敵之稱的裴行儼。

隨後起鬨,哪吒乃是藥師將軍第三子,如此算來李靖將軍竟也是裴行儼的爹爹?

尉遲敬德也大咧咧道:

“那裴行儼乃是為王世充所殺,藥師將軍曾隨陛下敗王世充,如此能否算為子報仇?”

蘇烈也加入了對李靖的調侃:

老將軍竟能請動驪山老母?今晚回去就先供個托塔天王再說!

驪山老母老母的信仰在前漢就開始大興,因此眾人都熟知。

言論太過離譜,導致李靖都面有急色,與其他人爭論。

唯有李世民興致盎然:

“可惜這後世竟未說朕之武器多重,良駒何名。”

當初看搜神志時便想過若是能成主角多好。

如那故事中有說狐妖阿紫能“作好婦形”,李世民就很好奇變幻的樣子能有多傾國傾城。

如今得知他征戰天下的也被寫成了如此故事,李世民百般好奇。

“也不知後世會如何描繪朕之破陣英姿?”

大唐皇帝表示很有興趣。

廳內唯一一個欲哭無淚的就是李勣。

在看到那天界右相星下凡的名喚徐茂公時,李勣便有了不祥的預感。

畢竟確實曾姓徐,且懋功與茂公同音。

只不過當時還以為是有什麼什麼避諱,或是後輩犯下了滔天大罪。

結果竟是被寫作了妖道,因此李勣簡直十萬個不滿意。

最終還是要李世民出言安撫方才轉喜:

“懋功與諸葛武侯作比,想來是以智計傳世,如此勇智俱全,何憾之有?”

難怪後世也誇讚自己忠義呢,李勣所有不滿登時煙消雲散。

與武侯一個待遇,還有啥不滿的?

安慰完李勣的李世民便因為光幕內容爆笑:

“楊廣轉世楊玉環?”

“《煬帝豔史》?”

“這後世文人,文思奇詭,恨不能呈之為楊廣親見!”

……

孔明則是看著光幕生出了另一個想法:

“於百姓來說,史冊之言還是太過晦澀。”

“故雖有名將良臣之記錄,百姓不知其生平,口口相傳之事難免失真。”

“而用直白言語文字,釋衛霍生平,講滅匈功績,或亦可行。”

這也是最近孔明在小太學上課的感悟之一。

十日方能抽空上課,但學子們無不翹首以待。

為何?因為好玩,因為其他課程的先賢典籍太過晦澀。

最典型的莫過於算學典籍,《九章算術》還好一些,前漢便過增補註釋。

那需要算學、曆法的基礎才能讀懂的《周髀算經》,孔明最近在親自動手作注,不然都沒法教。

這件事上,劉備也跟上了孔明的思維:

“近日成都,我看百姓茶餘飯後休息時所言也盡為神鬼之事。”

“若能有的類似小說之言,讓百姓知曉衛霍靠著好學與勇猛方能建功,而非神靈保佑,定大有裨益。”

龐統點頭同意:

“與其求鬼,比如勤學,與其問巫,不如自立遠志。”

“只是……識字頗難。”

關於此,張松反倒是充滿信心:

“如今倉廩實,成都百姓欲知禮節榮辱。”

“上月便有小太學學子問我,稱其阿爹今有餘財,欲求一識字之所。”

“依臣所見,至多明年初,軍師此前所言之字塾,便可開辦了。”

字塾是此前孔明的計劃,塾如其名,只教認字,因此投入相當低,只是如今成都遍地都要勞力,故而還沒推行。

劉備笑的很開心,拍拍腿道:

“那此事便先記上。”

“誇衛霍之功,激好學、入伍之心,亦是扶漢之法。”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全民穿越,我有系統你隨意

忘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