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這個問題,有四種解法(4k大章)

震驚歸震驚,常浩南還是很快意識到,能在這種相當重要的人事任命上徵求自己的意見,那絕對是組織對自己的高度信任。

雖然丁高恆嘴上說的是他準備讓蘭新志去管裝備工業司,部委機關的二級局領導一般情況下也並不屬於中管序列。

但這畢竟不是一次普通的崗位調動,而是在一輪大規模機構調整中催生的新部門領導崗位人選。

而且這個新部門還是多方針鋒相對的焦點。

絕對不是科工委主任一個人隨隨便便就能拍板的。

包括來直球詢問自己對候選人的看法,恐怕也不是,或者至少不只是丁高恆的意思。

“好,我會在大會之前把結果拿出來.”

常浩南正色回答道。

把這件涉及到組織任命的事情確定下來之後,丁高恆的神情也放鬆下來不少。

現在話說出來,反倒沒那麼多顧慮了。

勉強壓下心中震驚,保持了表面上雲淡風輕的丁高恆放棄了喝水,把杯子放回桌上,又不動聲色地擦了擦剛剛灑到襯衫上的水跡:

國慶獻禮這東西,實話說,既有形式主義的一面,也有提振士氣的一面。

一度還真起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畢竟,機構調整改革這個事,確實有那麼點如履薄冰的意思。

不客氣地說,他在最近兩年時間裡對航空產業的推動,已經超過了過去反反覆覆的二十年。

這也是丁高恆最終下決心開口的重要原因。

饒是他此前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也完全沒想到過常浩南定下的時間節點竟然是在新世紀以前。

而製造業又是典型的高投資、長週期產業,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就看見回頭錢。

畢竟,這也影響到模鍛壓機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後,他能夠獲得的資源數量。

“我需要根據你的時間表,確定這兩年往裝備工業司分配多少資源.”

“那……裝備工業司的資源……”

航空和機械製造,畢竟是兩個有關但平行的產業。

“如果資源充足的話,我們第一優先順序的計劃是力爭裝置在99年10月之前投入生產,也算是給國慶50週年獻禮.”

所以資金這方面,不說緊張,至少也沒到財大氣粗的程度。

“50週年獻禮……倒是個不錯的名頭,如果能搞成的話,對咱們,尤其是對於裝備工業司來說,絕對是個極大的利好訊息,也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

說到這裡,或許是擔心給常浩南太大壓力,他又話鋒一轉:

“不過,這個時間節點有點太誇張,我暫時不會往外說,所以你這邊壓力也別太大,保證專案順利和裝置可靠性是第一要務.”

常浩南試探著問道。

尤其是透過波音-麥道併購一案,幾乎盤活了整個華夏的民用航空工業。

不過放在1999年這個黎明前的黑暗階段來說,顯然還是更傾向於後者一些。

順便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更不用提了。

最好是能整出點什麼新的活。

老是把過去的成績拿出來當籌碼,顯得有些說服力不足。

以至於直到二十多年後仍然流傳著相關的都市傳說。

堪稱高瞻遠矚。

這個年代的華夏,實在是太需要信心了。

丁高恆重新恢復了放鬆的坐姿,不過卻並沒有轉移到其它話題上面:

“這個模鍛壓機,你的計劃是什麼時候完工投產?”

那麼,也有道理相信,同樣一個人,在機械工業領域,哪怕不能創造同樣的奇蹟,但至少也不會過於糟糕。

“小常啊,你跟我交個底.”

所以剛才丁高恆在開口之前才一度有些糾結。

當然,那些想要阻撓華夏工業發展的勢力也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

就比如那個已經確定在廬州的航空產業園,就佔掉了今年的不少經費份額。

但上級對此的指示也比較模糊,只是提到“在關鍵崗位任命中注意徵求部分核心技術人員的意見”。

當然,另一方面,常浩南多方面的可靠和不符合年齡的成熟是這兩年來被他自己多次證明過的。

實際上,在裝備工業司的領導人選一事上向常浩南征求意見,確實不完全是他本人的意思。

雖說科工委手裡的職權比以前多了太多,但是權責統一,也多了很多要花錢,甚至花大錢的地方。

上一世,99年國慶閱兵的時候,不僅把剛剛打完試射還沒定型的導彈給拉出來撐場面,甚至還把進口的s300防空導彈硬安了個紅旗15的名字,假裝已經像十一號工程那樣拿到了生產線。

丁高恆剛剛拿起保溫杯的手抖了一下。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常浩南略加思索,還是決定交底。

並沒有直接出現常浩南的名字。

這種大背景下,重型模鍛壓機這種全世界都沒幾臺的大國重器要是真能投產,那絕對要被當成一等一的模範效應。

“就按照你說的這個時間節點來配置,在保證其它部門基本業務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只要咱們科工委系統能搞到的,全都由你優先呼叫!”

丁高恆在電光火石之間做出了判斷——

加強對於模鍛壓機的投資,值!

要緊的事情聊到這裡就差不多了。

他本來還想留常浩南一起吃個午飯,但一想到對方最近的工作安排,還是決定暫時先放一放。

丁高恆看著常浩南準備出門的背影,又突然把他叫住,補充了一句:

“關於蘭秘書的事情,直接跟我彙報就行,不需要提交文字材料.”

“明白.”

……

跟渦扇10那邊的情況差不多,模鍛壓機的設計方案,也不可能是一次就完全確定下來。

在總體研發路線確定之後,還有很多具體技術上的細節需要最佳化。

而常浩南開的這個技術研討會,也正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常總,按照你之前指導的方法,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於鍛壓機整體框架的模型建設和網格劃分,裝置的靜力學分析也很順利,沒發現什麼問題.”

顏永年站在小會議室的講臺上面,指著幕布上面的ppt對坐在會議桌首位的常浩南介紹道:

“之前您強調過的,鍛壓機前十階固有頻率分別是、、……”

“我們查閱了國外同型別模鍛壓機的資料,發現工作狀態下的頻率在附近,不存在共振風險……”

“等一下.”

到這裡,常浩南突然抬起手,示意顏永年先暫停:

“參考國外的成熟資料分析當然沒問題,不過這個工作頻率,咱們自己算一下應該也不難吧?”

“雖然我對這個數值沒什麼異議,但有些東西最好還是自己上手做一遍為好.”

面對常浩南的提問,年近五十的青華大學正教授竟然破天荒地感受到了一絲壓迫感。

他抬手擦了擦額頭上不存在的虛汗,才有幾分弱勢地解釋道: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

“靜力學計算之後,原計劃是計算工作狀態下各結構件的應力分佈,但我們發現很難對區域性組合承載結構進行受力分析.”

“我們的網格劃分,是在torchltiphysics軟體上面用六面體單元完成的,但是計算過程中,計算出來的區域性應力總是過高,這一方面表明力流在組合承載構件間的不均勻傳遞,另一方面也說明接觸體之間的變形不協調……”

“考慮到疲勞破壞本來就是重型裝置出現失效的主要原因,這個問題必然相當致命,如果不解決的話,很容易導致受到載荷作用後相互接觸的零部件在接觸介面上出現開縫,對裝置產生致命破壞……”

“所以肯定得先完成最佳化設計,再著手進行工作狀態下的動力學資料計算,否則算出來的結果就都沒什麼意義……”

實際上,要是按照以前的工作習慣,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確定問題的具體所在,已經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但是在常浩南這,顏永年解釋到最後,都給自己整緊張了。

“相互接觸的零部件開縫……”

常浩南看著顏永年ppt上面c型板和十字鍵的等效應力圖,低頭在面前的紙上記了一下。

“也就是說,應該是過盈聯接結構這部分建模出了問題?”

顏永年和另外幾個子系統負責人面面相覷,然後紛紛點了點頭:

“應該是,模鍛壓機各個部件之間的接觸屬於三維接觸問題,接觸表面的力學狀況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嘗試過用試驗-誤差法常規迭代,但是計算效率很低不說,收斂性還差……”

顯然,他們是思考並努力過的。

只不過失敗了。

常浩南視線緊盯著電腦螢幕,那上面是顏永年等人進行計算的設定程式。

應力不集中,如果是製造問題另說,如果是設計問題,那絕對是巨大隱患。

一段時間的沉默過後,從北方車輛研究所被借調過來的林慶松再次開口解釋道:

“這算是整個設計方案裡最棘手的一個問題,等下次開會,常總能帶來解決方案的話,後面的最佳化部分,效率應該就會很快了.”

“不.”

常浩南仍然沒有抬頭,只是擺了擺手:

“不用下次開會.”

“這個問題……大體上有四種解決方案,至於用哪種,你們自己評估一下.”

“啊?”

剛剛本來只是想給顏永年找個臺階下的林慶松直接人傻了。

這可不是茴字的四種寫法,只要多看看書就能知道,還沒什麼實際用處。

應力分佈不均勻導致的薄弱點開裂問題,不僅僅國內,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巨大的難題。

一般情況下,如果影響不是特別大,就只能咬咬牙,更頻繁地更換零部件。

反正疲勞破壞本來也不是不能用,無非是個壽命問題。

而如果影響很大,那一般就只有針對性補強了。

包括林慶松的本職工作——重型車輛設計,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每一次都得花上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慢慢測試和解決。

結果常浩南一上來就是四種解法……

常浩南示意顏永年先回座位,然後自己走到了講臺上面,拿起一根教鞭指著幕布上的裝置模型:

“在工作狀態中,在鍛壓機的上部由c型板、十字鍵、大拉桿、夾緊梁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力循。

在鍛造過程中,液壓缸產生的力作用在上板樑上然後傳遞給c型板,透過十字鍵依次傳給大拉桿、夾緊梁,最後再回到c型板上.”

“所以,這裡面最重要的部分是十字鍵和c型板之間的配合,此二者之間的接觸狀態,不但會影響力流傳遞的特徵,還會對整機在各個方向的變形產生影響.”

“所以重點在於,在組合結構有較平緩的過渡,使應力和變形順暢協調傳遞.”

講到這裡,他回過頭,看向下面坐著的十幾個人:

“到這一步,認可?”

眾人的反應有快有慢,不過基本都點頭表示能理解。

“那麼,相應地解決方案就是.”

常浩南拉過旁邊的黑板,拿起一支粉筆:

“第一,可以在不改變任何構件形狀的條件下,設定不均勻的過盈量,這樣不會削弱部件本身的強度,至於具體的方法,torchltiphysics中提供了一個叫做‘粘合’的功能,可以把具有不同網格的兩部分粘連在一起……”

“這裡面,只要過盈量的設定滿足(n)=pd(c1e1+c2e2)*10^3即可,其中e1和e2分別是被包容件與包容件材料的彈性模量……”

“第二,是根據我剛剛進行的力流分析,對十字鍵和c型板的接觸面進行外形修配,減少受壓狀態下兩個零部件的位移量……”

“第三,剛剛說到的開縫問題,實際上是因為預緊力和主作用缸的反作用力產生了一個附加力矩,可以考慮把楔鍵的下部修配成具有一定斜度的形狀,用以平衡這個附加力矩……”

“第四個方法的思路和第三個差不多,不過是透過改變部件結構的方式實現……”

臺上,常浩南的思路越講越通透。

臺下,眾人也跟著他的思路奮筆疾書。

當然,寫著寫著,就只能奮筆疾書了。

思路只能回去以後再慢慢回味。

一直到寫滿兩面黑板,常浩南才算是把剛剛臨時想到的四種解決辦法給講清楚。

他回過頭,本來想問問大家的想法。

但看著或是皺眉思索,或是茫然無措的表情,這個問題終究是沒問出來。

有些話,說出來就不禮貌了。

好在能坐在這裡的人,也都不會是泛泛之輩。

一時間跟不上思路只是因為他講的太快太跳躍,而不是真的完全理解不了。

回去多複習一下,總會明白的。

“常總,為什麼會這麼熟練啊……”

一個稍微年輕一些的技術人員看著面前自己的筆記本,長長地嘆了口氣。

常浩南自然不可能直接說我開了掛,只好在憋了半天之後回答道:

“或許是因為,torchltiphysics,是我設計的吧……”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他來自極光

言盡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