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本身?”我和林星瀚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

老者含笑點頭:“沒錯。”

“天下紛亂,不可能始終亂下去,無論如何都會有人將其合而為一,開始大一統的治理。”

“這是天地平衡,也是人心所向。”

“承載這治道的,便是帝星,也就是各個朝代,結束亂世的開國君王。”

“他們天生命格強硬,命宮奇特,身上積聚的特殊風水,也是帝星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種特殊的風水命格,會積攢氣運,尤其是所謂的龍氣。”

“我記得,我們在真正離開之前,還囚禁了一位帝星。”

我想起了山神廟,便問道:“是山神廟裡面的那位嗎?”

老者點點頭:“沒錯。”

“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九世孫,朱君賜。”

“建文帝朱允炆的九世孫?”我嚥了一口口水,“難道說建文帝是……”

老者摸著花白鬍子點點頭:“沒錯,建文帝朱允炆是在我們手裡。”

“當年朱棣進宮,文武百官逃竄,是你們的兩位師祖,當時的地官天吏兩個人,出手保住了建文帝。”

“他們將幾具屍體燒了,謊稱建文帝自焚而死。”

“實際上,他們透過探查地脈時打通的地道將建文帝送出來,送到了我們三大靈門世家手裡。”

“原本是打算送往通靈世家,畢竟通靈宋家世居秦嶺大山,就算朱棣想找也找不到。”

“可後來,朱棣尋遍了民間有能之士,想要以風水六爻之術找出建文帝的下落。”

“通靈世家害怕事情敗露,便送到了我們這裡,請我們和風水世家姬家出手,抹去建文帝的天機存在。”

“而我們出手抹去之後,地官天吏才傳來話。”

“他們說朱棣之反雖情有可原,但篡位成功卻不合常理,恐怕龍脈有異。”

“要我們從建文帝的身上尋求蛛絲馬跡。”

“所以,建文帝也就留了下來,經常在風水世家和天機世家兩邊跑。”

“不過,正是因為這個,才有了後來朱君賜的事情。”

“建文帝在天機世家娶妻生子,血脈一直流傳下來。”

“我們內部一直沒有向他的子孫提起他曾經是皇帝的事情,但朱君賜不知道怎麼就知道了。”

“知道之後,朱君賜利用在風水天機兩家學到的知識,透過一些手段,激發了自己血脈內的傳承。”

“再配合上一些外力,讓自己成為了帝星。”

我倒吸一口冷氣。

怪不得!

老者抿了一口茶,繼續道:“這樣外力得來的帝星,我們自然是不可能放他出去的。”

“但他卻始終不聽勸,妄想出去攪動天下大局登上帝王之位,最終,地官天吏也察覺到了我們這邊的異動。”

“於是,他們送來了一封術法,讓我們用那個術法將他封住。”

“那個術法,就是你們在山神廟看到的那個,名為陰陽相隔!”

“我們也是用這個術法,永恆地留在了這裡。”

我問出了我心中最大的疑惑:“為什麼呢?”

“這個術法不是用來囚禁朱君賜的嗎?你們自己也……”

老者端詳著手中茶杯,長出一口氣:“那就要,從我們推演失敗開始說了。”

“你可知我們為何來此?”

我回憶了一下赤角玄蛟所說,回答道:“是因為朱棣登基那時的龍氣和帝星異動?”

“是,也不是。”老者緩緩道。

“我們來到此地,直接的原因的確是龍氣和帝星異動。”

“但根本原因,卻不是的。”

“在朱棣篡位之前,我們便有了這個計劃。”

“我們當初有這個規劃,是因為我們在一次天機推演中,看到了三大世家的滅亡之日。”

“當然,無論世間何種,人也好,物也好,決計沒有永恆長存之理,這在天機世家是三歲小孩也明白的道理。”

“我們當初啟動這個計劃,也並不是要天機世家永世長存下去。”

“而是我們在看到三大世家滅亡之時,華夏龍氣散了。”

“以往,不管王朝如何更迭,華夏龍氣始終會重新凝聚。”

“可經歷了外族統治的蒙元,又看到這樣的預兆,我們如何能不擔心?”

“所以,我們才規劃找一處建立觀星臺,觀測天象推演天機,期望從中找到破解之法。”

“說起來,我還想再問一遍,後生,你所說的新華夏,可還是漢家王朝?”

我略略思考了一下,搖搖頭。

老者頓時神色一變:“難道……”

我接著道:“從大明滅亡之後,華夏的確是經歷了許多灰暗的年代。”

“如今,也沒有王朝這一說了。”

“現在的華夏沒有帝王,人人皆平等。”

“您看到的龍氣散了,應當不是龍氣消失了,而是它落到了華夏每一個人的身上。”

老者瞠目結舌,半晌說不出話來。

很久之後,才回過神來:“你……”

話說到一半,又改了口:“如此也好。”

“那我便接著講吧。”

“難得有人聽我這老頭子嘮叨。”

老者臉上罕見地出現了一抹喜色。

“原本我們有很多的準備時間,但朱棣篡位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地官天吏傳來的資訊,也讓我們為之擔憂。”

“所以,我們提前出發了。”

“來到這裡之後,地官天吏傳來話說,朱棣已不再信任他們,暗中找了人奪他們的權。”

“當然,以地官天吏的本事,走到哪裡也餓不死。”

“但找人奪了地官天吏的權之後,朱棣乾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

“國都乃是龍氣之所聚,哪兒有說遷就遷的道理,地官天吏暗中探查許久,才得到了一些訊息。”

“大明原本定都金陵,龍氣源於南方巽龍龍脈,沿長江而下,走的是崑崙,西藏,雲南,四川,兩廣的路子。”

“但朱棣遷都北方後,走的卻是北方艮龍的路子,龍氣起崑崙,經祁連山,賀蘭山,陰山直到長白山與大興安嶺。”

“這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龍脈走向,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地官天吏兩個人在我們修築觀星臺期間,親自在兩條龍脈中跑了一趟,最終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農女:女明星在空間開荒

木香辰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