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尚書令韋信的工程計劃修改書遞上去後,首先炸鍋的不是增加了工作量的工部,而是管國庫的戶部。

戶部尚書:“沒錢,今年的預算就這麼多,我一個子都不會多給,你有本事弄死我!”

據說當時要不是朝會,聖人在上面看著,被氣到臉色發青的韋信估計會抄起手中的朝笏(笏板)上去抽他丫的。

兩人在朝會上一番唇槍舌劍後,最後還是聖人拍了板,修!讓工部打個欠條,從後面工部規劃的工程支出中一點點扣除,慢慢還!

工部眾人:wdnmd!躺著也中槍啊!

於是在被尚書省以工部的名義對冶城打了白條後,聖人又用工部未來幾年的工程款對戶部打了白條,據說工部尚書退朝後,氣到直接在署衙砸了一套茶碗。

你問張偉怎麼知道?

因為工部侍郎來現場探班的時候,在龐興他們這些工部官員面前,狠狠地吐槽了一番,張偉當時就站在旁邊吃瓜。

隨著從長安回到澠池的尚書令韋信一聲令下,整條馳道工程的監管官員和工匠都是叫苦不迭,增加了工程量是一回事兒,主要是冶城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負擔起這麼長一條軌道所需的鐵製器物,只能一批批的交割,極大延長了工程時間。

其實張偉倒是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將這條馳道開放給民間使用以收取費用,像現代修高速一樣,將收費權直接過渡給戶部,至於之後能不能回本就是戶部該操心的事了。

不過這事與他無關,他也就沒往上提,說個難聽的,涉及到利益的問題必然會起糾紛,到時候神仙打架,他一平頭百姓要是摻和進去,估計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花的是工部的錢,關他屁事!

待此間事了,張偉也隨著龐興回了興泰倉工地,隨之一同到達的還有朝廷發下來的賞賜。

“工部司承務郎龐興,居職勤事任勞,精藝精敏,能用下言,知物之是非,有功於國,今升任候補郎官,加朝散大夫位,賜金百兩,望後勉之,以事國家。”

“民,張偉,聰慧機敏,獻藝於國,為民之表率,可錄吏員,同賜百金,望後勉之。”

龐興、張偉稽首拜謝:“謝聖人賞賜!”

其實這不是聖旨,或者說隋唐之際根本就沒有聖旨這種東西,直到宋朝時,皇帝和大臣才通稱帝令為聖旨。

隋唐時詔令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一般由內史省(中書省)起草,門下省稽核頒發,並且開頭用的也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格式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隋唐時詔令的開頭一般是“門下,天下之本………”這樣的。

賞賜張偉和龐興這樣的小事,別說門下省了,根本輪不到中書省出手,這估計就是尚書省內部下發的敕令而已,但感謝還是得謝聖人(皇帝),畢竟家天下的時代,你不感謝皇帝你想感謝誰?

尚書令韋信嗎?

你居心叵測,竟敢陷害韋相爺於不義!

這份敕令的內容就比較有意思了,先說龐興,敕令裡寫的很清楚,升任,說明他升官了,但是官職是候補郎官,如字面意思,大致就是按道理你現在應該升任郎官了,但是該官職現在沒有空缺,你就在原來的位置上先幹著,有空缺了優先安排你接任,屬於升了但也沒升。

不過品級和俸祿都已經調上去了,至於你能不能等到,而不是在那之前就翹了辮子,則完全看個人運氣。

龐興年過五十,才不過是工部司的承務郎(從六品上),正五品上的候補郎官對於他來說也不過只是個心理安慰了,鬼知道等到那一天時,他會不會早就在工地上過勞死了。

加朝散大夫位,先說明,朝散大夫(正四品上)是官名,文散官的一種,沒有任何實際權力,更像是一種榮譽稱號。唯一的好處是,以後上朝朝會的時候,角落裡有你的一個位置,你可以在那裡吃吃瓜,當然,你要是頭鐵也可以上去議論朝政,前提是之後你不會被人整死。

這個很明顯就不是尚書省能夠做的決定了,應該是報到皇帝那裡點頭批准了的,但也沒有必要專門下一道冊書,不過就是大殿角落加張小板凳的事,走正規流程就太麻煩了些。

滴,恭喜你解鎖每五日去長安城大明宮打卡一次的權力,溫馨提示,朝會凌晨五點開始,請於四點前在宮門外等候,避免因遲到被人參上一本而獲罪。

所以說對於龐興的賞賜,前面的都是虛的,還不如後面的那黃金百兩來的實在,但一想到古人那操蛋的尿性,張偉就有點擔心這金百兩也是虛的。

因為在元朝之前,歷朝歷代多使用的是銅本位,即銅錢,黃金、白銀實際上並不能算是貨幣,而是稀缺的貴重金屬。在《說文解字》中,金的解釋是五色之金,就是五種顏色金屬的總稱。

所以兩漢三國時,動不動就是賞金萬兩,賜金二十萬斤之類的記錄,但實際有可能給的是赤銅、青銅、鐵和銀之類的玩意,而不是真正的黃金。畢竟真要像史書記載的那樣,漢武帝每次打完仗動不動就是幾十萬斤黃金的往下賞賜,他就算把當時漢朝的地皮刮一遍過來也是湊不夠數的。

至於張偉的就簡單多了,同賜百金就不用解釋了,可錄吏員,就是說如果張偉願意的話,現在便可以接受朝廷的安排,去三省六部五監或者其下屬的各類署衙做一名吏員了,即掌固(管倉庫的)、令史(跑腿的)、亭長(看大門的,不是劉邦的那個亭長)、監事、能書等之類的小吏,官階不入流,但朝廷發俸祿。

對此,張偉決定先觀望一下,畢竟隋唐時已經出現了科舉,官和吏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但若是自已找不到別的方法去長安,也就只能走這條路線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大清朝1910成為宣統皇帝

喜歡金蛙的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