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鎮扼守西蜀之地要道,北通大楚皇朝,東北數萬裡之外,則是大秦帝朝邊關鎮西關。

雖然安陽鎮往北之地,還有西蜀國邊關城鎮,但是亂世之間,邊關混亂,安陽鎮反而異常繁榮。

安陽鎮內有大名鼎鼎的美人畔,那座高六層、琉璃瓦、金作頂的美人樓,樓臺建在一座蓮池中央。樓臺四周同樣是琉璃瓦做了頂的簷下走廊美人廊,四周青翠玉石臺階,白玉翡翠欄杆,美人廊曲折蜿蜒,其中更有九座美人亭,廊亭圍繞著一大片蓮池荷花而建。

這些加起來就是美人畔。

原來美人畔不叫美人畔,而叫將軍廟,只是後來有北方商人來此,見此地風景絕佳,出了無數金銀和一百枚百年靈寶錢,又拿了金鑲玉的好物件,才換來了這個地方。

至於之前的將軍廟,早就搬遷至安陽鎮西南方位。那位商人還為將軍廟供奉神像塑了佛家金身,十足金的金身。

只是香火不如以前,甚至近些年來,香火逐漸斷絕,只有一個瘸腿老頭看守廟門。

美人畔內那座最為銷金的美人樓大堂之內,絲竹之聲,伴著輕紗漫舞,偶有瑤琴叮咚,為一位說書人伴奏。

一尺帶著裂痕的書案後,書生高冠束帶,衣袖飄袂,十足的書生意氣,顧盼之間,抑揚頓挫,一個個字拼出簡單故事語句,晦澀難懂。

書案前,富甲巨貴,兵士走卒,齊坐一堂,神色木然,卻聽的如痴如醉。

更有無數美人,捶打酥胸,搖搖晃晃,清淚洗面,惹人心憐,可惜滿座無人欣賞。

數里之外的將軍廟,一大兩小,三個身影緩緩走來,在繁華安陽鎮外,近郊之地反而更加荒蕪,四周為數不多幾座荒野廟宇,其餘都是碎瓦礫石,神像雕塑都已不見,偶有山野狐怪出沒。

唯獨將軍廟還有人守護,往來商販浪客,趕不及亥時宵禁之前入鎮,便來此地暫住,一是就近便利,再者就是傳說將軍廟可以鎮鬼神。

輕釦三生廟門,門未鎖。

阿草默默看著無心敲門,換作自己,早就推門而入,要是上鎖的,翻牆而入就行了,哪裡用得著這麼麻煩呢。

眼前十七八歲的少年郎,身上一股子老學究的朽木味道。

無心不知道身後的阿草正在如何編排自己,咸陽城內高門大戶,朱紫貴胄如出苗春草,多不勝數,又清晰可見。不守規矩的子弟,不僅要受家教處罰,更主要是為自家府門丟臉。

自幼讀書的無心,其實是不屑於遵守這些的,可惜之前自己無法修行,行事跋扈,只能是自取死路,不得已養成了敲門擺放的習慣。

山野多怪事,寧睡孤墳,不宿廟宇,身邊帶著一個拖油瓶,即使第四境修為,也不能隨心所欲。

“吱呀。”

門樞“擠”出一聲酸掉牙的開門聲,木棍點地聲,還有一深一淺的腳步聲,之後便是從門裡面露出一個花白髮須的老漢。

老漢腋下夾著那根伴隨了十幾年的柺杖,開門之後,看見是一個書生模樣的少年,領著一個半大小子,似乎後面還有一隻小白狗。

原來是投宿的行客。

“咳,進來吧。關門。”

聲音低沉陰仄,暮氣橫生。

聽得阿草全身驟然起了雞皮疙瘩,手不自覺伸到了背後腰間的斷刃之上。只是看眼前少年高大背影,又默默放了下來。

無心看著老漢轉身向著將軍廟內走去,眼神一眯,眉心月輪之上,一道清靈之氣閃過。

廟門兩邊並無楹聯,也無辟邪桃符。既不像廟宇道觀,又不像尋常人家。

無心周身真氣悄然運轉腳底海底輪,湧泉竅穴四周,一步大方踏入廟門。

阿草跟著,小白早已在老漢轉身之際,一躍到了荒野樹枝上,蕩了幾下,不見蹤跡。

無心兩人進門後,一左一右合上了大門。

吱吱呀呀

之後轉身疾步跟上拄著柺杖的老漢,兩三步之遙。

院子正中僅有一小道通行,其餘都被碎石瓦礫佔據。小院東南方,一口幽幽鐵欄井,深不見底,四周荒草堆積,隱隱有淤泥惡臭隨著夜風飄散。

老漢費力好久才挪動到將軍廟的正堂之內,清冷月光灑下,四周明亮,正堂一座無頭神像下,只有一座香案供桌,桌上獨耳香爐內三支敬香,只餘一支,左右兩支已經燃燒殆盡。

桌案上,一隻燭臺上,白燭幽幽放著光亮,照亮四周尺寸之地。

無心雖是讀書人,靈魂更是奇異,雖然知道山野鬼怪的話本傳說中記載著,廟宇香爐內“三長兩短”的說話,雖然神神叨叨,但是無心見識了這個世界的神異,心中還是有一些牴觸。

“這裡面四周的屋子都可以住,正堂內也可以住。後面的房子塌了,不能住。你們自便吧。”

拄著柺杖的老漢,靠在堂前柱子上,柺杖靠著柱子,手中搓著一個旱菸袋,眼神幽幽,說完之後,從身後腰間抽出一根菸鍋子,伸進粗布菸袋中,使勁壓實,拿出來之後,含在嘴裡,轉身拄著柺杖走了。

從頭到尾沒有問無心兩人其他話語,安頓了兩句,便在西邊屋簷下,一步步走進黑暗中,聲音漸遠。

無心看著眼前的神像,白燭光影幽幽,襯托著黑暗中的神像分外神秘。

無心將行李安頓在正堂香案供桌前,藉著月光的明亮,伸入衣襟內,自尺玉中拿出了一些靈果吃食,遞給阿草。

阿草仰頭看了看神像,無頭模樣的神像,似是泥塑又似木雕,只是金身脫落,彩幡陳舊,顯得更加陰暗詭異。

“不要擔心,吃過東西之後,你要是不累的話,我可以教你站樁。”

“嗯。”阿草輕聲應了一聲,咀嚼著靈果,清脆甘甜,回味無窮,兩三顆下肚,腹中暖洋洋的,很踏實。

阿草起身,隨著無心擺出走馬樁的架勢,初時搖搖擺擺,隨著無心不斷解釋其中訣竅,頭正、頸直、含胸、收腹、提肛、立腰、開胯、沉肩、收臀。

阿草慢慢止住了前後搖擺之勢,身體逐漸“實”了下來,終究是有武道底子,阿草學得很快。

無心眼見阿草心神沉入樁法之中,極近第五境的武道體魄,如山石不動,又似清風扶搖,一大一小,兩人在詭異廟宇內站起樁來。

四周輕風浮動,簷下鐵馬銅鈴叮叮噹噹。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白骨道人

饅頭白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