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問題?!”

“自然是區域不平均。”

“雖然是從天下南北各地都招來考生,但是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被那些江南貴族壟斷。”

“陛下不想看到這個局面,所以才會如此停止。”

朱棣說道。

“那沒有解決辦法嗎?”

周羽又問。

“解決辦法?”

“那隻能儘快改善北方的經濟,讓北方人從當年蒙古的壓榨之中恢復過來。”

“恢復經濟,起碼就得十年的時間。”

“飲暖之後,自然開始有求學的追求,到時北方自然就不缺少教化才華出眾的考生了。”

“如此下來,起碼十五年的時間吧。”

“所以陛下也只有一種暫停科舉的辦法。”

朱棣馬上把其中的苦衷給說了出來。

從他的邏輯出發,確實是需要停止,不得不停止。

畢竟要想讓科舉公平,只能是在北方的經濟發展起來後。

那就得等十五年以上時間了,現在自然是不得不要停止。

“所以啊,你們還是被公平給誤導了。”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公平嗎?”

周口周羽馬上反駁道。

他知道,朱元璋如此做,是為了公平。

“公平的壞處,就是導致效率的被破壞。”

“這個世界上,只有相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公平。”

“想等到十五年後,再公平科舉,到時,依然不可能。”

這些話,讓朱棣聽得一愣一愣的。

公平,竟然是與效率相對立的?

這讓他有些不大明白。

……

而此時的二樓。

朱元璋聽到這個結論,不由身子為之一震。

公平,將會破壞效率。

如此一言,直接道破了朱元璋所面臨的尷尬境地。

確實,他立國以來,的確是想要為天下萬民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

可是為了這個公平,他付出的代價太多了。

甚至都已經完全影響了大明瞭行政,影響了大明的效率。

之前大肆殺貪官,就讓大明的行政,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朱元璋還覺得不解。

如今聽到周羽的總結,他才明白,這是完全必然的。

“公平,與效率對立。”

“實在是對了。”

“看來,有時候,為了效率,也不得不放棄公平了。”

朱元璋似懂非懂地說道。

而朱標,則是更加疑惑了。

他所追求的,向來都是要公平與效率兼得。

如今告訴他,二者不可兼得,這讓他如何可以接受?

……

酒樓門口。

“那為了效率,就一定放棄公平了嗎?周先生?”

朱棣覺得更加不解了。

其他他覺得,這是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因噎廢食,捨近求遠。

但是他又不敢直接說出來自己的擔心。

“放棄絕對的公平,追求相當的公平。”

“比如,既然南北科舉存在巨大差異。”

“那為何就不可以以南北區別,分別取士。”

“以人為的限制,把南北比例控制在某個理想的位置,不就可以了?”

最後周羽,便提醒地說道。

其實,他的這辦法,和後世的倒是有一些相同之處。

一些學校的招生,那不同地區的分配名額,確實是不一樣的。

雖然被人詬病太多,但是從某種角度,也保證了一些公平。

只不過,等全國的經濟都發展了起來之後,就必須要廢除了。

不然就會嚴重影響天下學士的公平。

“根據南北,分別取士?”

朱棣明顯還是不明白。

周羽便給他舉了一個例子說道。

“比如,朝廷完全可以提前定下一個名額。”

“若是取士一百人。”

“如今大明人口,南多北少,那就可以按照四六比來取士。”

“其中的四成,從北方取,六成從南方取,當然,直接五五分也不是不可。”

“甚至,還可以更細一些,不同道府,分配不同的名額。”

“北平府,分八個名額。”

“山東府,分十個名額。“

“如此,不就可以保證,朝廷的取士是從天下各處選拔出來的名額了。”

透過了這個例子,朱棣終於明白了一些。

原來,按照分成來收取士人,是這個意思。

從結果為導向,直接規定每個道府的取士比例。

那麼自然就可以達到朱元璋所想要的某種公平。

朱元璋不正是想要一個結果嗎?

這個結果就是,要天下士人,都是從天下各處取來的。

而不是隻集中於某個地方,那就完全失去了科舉的初心了。

但是想要實現這種公平,需要先發展個十幾年。

那這十幾年不舉行科舉,朝廷自然會減少不少的人才。

也會有大批的才子,因此而受到了埋沒了。

而周羽的這個方式,直接從結果為導向。

一步到位,就直接把從不同地方的結果給完成了。

“這樣做,怕是不太好吧。”

朱棣明白了之後,馬上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他總感覺,這是一種強行的公平。

“那有一些士人,如果是專門到名額多的地方去參加呢?”

他又問道。

“你以為戶部統計天下人的戶籍地,只是一個擺設嗎?”

“那些士人,自然是必須在自己的戶籍所在地進行科舉了。”

“他們想要作弊,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周羽回答說道。

“那,如此所招到的人,會不會能力太過於欠缺?”

“畢竟有些北方的百姓,尚且還吃不飯飽,強行給他們幾個名額。”

“怕是也找不到合適的人啊。。”

朱棣又是擔心地說道。

如果強行達到了某種公平。

但是他所要的人才,依然還是不是滿意的。

那就捨本逐末了。

“你以為,就算是絕對按照成績來取士,他們就有能力了?”

“當然,這屬於是下一個問題,現在還不急著來討論。”

周羽又是回答道。

他的這個反問,直接就是一個絕殺。

因為確實是如此,即使是完全按照成績來取士,那麼他們大明所招到的那些進士,能力也不為朱元璋所滿意。

甚至那些才子又覺得自己詩做的好就行了,看不慣朝廷的一些制度。

實在是讓朱元璋覺得生氣。

“先生,我明白了。”

“確實,這種公平,似乎也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壞處。”

“畢竟那些人進入朝廷後,依然還是要從頭學起。”

朱棣也是無奈一笑。

覺得按照不同的道府進行取士,倒不也是不可以的。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作惡多端,你說我是大漢忠臣?

飯特別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