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馬上跪下自責道。

“陛下!是臣的失職!”

“臣當時看走了眼,竟然錯看了張墨,錯看了欽天監這一批人。”

“請陛下責罰於臣。”

“你現在知道張墨的錯誤了?”

“之前推薦的時候,還一副信誓旦旦呢?“

朱元璋冷笑地問道。

不過,他也看得出來,當時胡惟庸的勢力,還是相當小的。

胡惟庸背後,其實還是有其他大人物。

只有他一個人,他也不敢直接控制整個欽天監。

“陛下!臣無能!”

“也怪臣身邊沒有懂天文之人,以至於當時被張墨所矇蔽。”

“讓大明經濟受到嚴重損失,臣也有一半的責任。”

胡惟庸又是痛心疾首地說道。

“先起來罷。”

“朕知道,此乃你無心之過。”

朱元璋突然變得相當大度。

因為他知道,懲罰一個胡惟庸,根本沒有什麼用。

而且,他借張墨之事,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

便是順著剛才胡惟庸的話茬,繼續說道。

“此言也不虛,當時你身邊,確實是沒有懂天文之人的。”

“朕昨夜反思,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天文人才,實在是太過於稀少。”

“是啊!”

“這確實是如今朝廷的一大難題,這才讓張墨有了濫竽充數的機會。”

胡惟庸也是點點頭說道。

因為如此,他的責任也會再少一些。

“朕欲擴充天文人才,你們有什麼高見?”

“陛下,這有何難,只需要釋出一紙誥令,天下人自然是趨之若鶩!”

立馬就有大臣如此建議道。

“但朕覺得,如此還遠遠不夠。”

“大明的天文禁令,下發頗久,禁令甚嚴,僅僅是一紙誥令,就能改變的?”

朱元璋的反問。

讓周圍大臣們感覺到為難了。

確實,如今的環境之下,又會有哪些人敢站出來呢?

他們怕是會認為,這是朝廷在釣魚執法。

是故意引出來他們的。

即使是真的有這方面的人才,那也是難以再找到。

這個問題,確實是難以進行改變。

剛才相當積極的胡惟庸,也變得啞口無言了。

他想要用這個政策,來為自己減少罪名。

看到這些大臣們都沒有招了。

朱元璋心中得意。

他就是要讓百官都沒有辦法的時候,自己再找一個辦法,到時,這些百官也別想阻止了。

“既然如此,朕倒是有一個主意,何必不以科舉之名義,從天下各地,招攬天文人才。”

“科舉在天下人心中,自然是最為神聖的,人人對名聲趨之若鶩。”

“相信以科舉之名,定然是可以掃除那些人心中的擔憂。”

朱元璋解釋說道。

而此言一出。

周圍人更是震驚了。

陛下,竟然要再興科舉?

明明是剛剛廢除科舉,怎麼可以朝令夕改?

而且,不禁是要重開科舉。

科學取士的方式,看來陛下也是要進行大改了。

陛下這一步邁得也太大了一些。

李善長終於明白,今天陛下襬這一出到底是什麼原因了。

饒這麼大的一圈,原來是想要把科舉之事重提。

而且不禁是重提,更是要進行科舉方面的改革。

這種事情,是在挑戰朝廷的根基。

選士的人變了,那麼以後朝廷的勢力,自然也會變。

一個政策的變動,將會直接影響很多官員的仕途。

其他甚至是他們的勢力,會從此一蹶不振了。

“陛下,您真的決定,要興科舉嗎?”

“年初之時,剛剛給天下宣佈停止科舉之事,若是又重啟,怕是會讓百姓失去對朝廷的信任。”

楊憲大膽地說道。

一旦興科舉,那這些老臣,都會受到影響。

“是啊!陛下,不可朝令夕改啊!”

“大明剛開國不久,人心不穩,不可再讓天下士人有不信任之事。”

“既然已經停下,那就應該繼續施行。”

接著,便是有其他的官員們,也開始紛紛地建議說道。

他們支援此事,不可以再次開啟。

不過,看似是為了朝廷的信譽,他們其實還是為了自己的仕途罷了。

“失信於民?”

“停止科舉,怕才最失信於民罷。”

“僅僅才半年的時間,民間就不知道有多少士人,在暗中罵朕。”

“若是長久停止下去,那天下計程車人,怕是都會對朕失望。”

朱元璋地堅持說道。

接著,他又把話題轉移到了天文方面。

“再說,朝廷目前已經是急需人才的境地了。”

“若不再招人才,怕是隻會養更多的無用之人。”

“在坐的各位,可有人敢說懂天文之法?”

他的這個問題,直接讓眾臣臉都黑了。

確實,今天他們算是被陛下給拿捏了。

這天文之法,他們沒有一個人懂。

而朝廷又需要這樣的人。

他們自己沒有用,還阻止朝廷科舉,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又看到這些官員們個個無奈之色,朱元璋開始能覺得,此事有戲。

“既然你們想不到辦法,那就只用用朕的。”

“再興科舉,此乃一大美事。”

“招攬天下之天文人才,此乃二大美事也。”

“如此,大明曆法可興,則農業可興。”

朱元璋再次讚歎地說道。

這正是一個好辦法。

以此,只要把曆法成了,這一定是可以造福天下百姓的幸事。

“陛下,天文之事,乃是天下神器,不可假於百姓啊。”

“若是讓百姓都探得天文之事了,那怕是會有損於大明天命。”

楊憲能開始擔心地說道。

畢竟這天文之事,涉及得實在是太大了。

不僅是天氣氣象和它有關係。

這還關係到天人感應,關係立國的根本。

畢竟皇也是天子。

天象只有皇家的人才能探得。

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資格知曉這些東西。

“你覺得,是百姓的收成重要,還是大明神器重要?!”

“在咱看來,百姓的糧食收成,才是真正的大明神器!”

“讓天下百姓按天時耕種收割、讓他們都有所餘糧,那百姓豈會再反咱。”

“孰重孰輕,難道你們這些唸書如此之久的人,都不明白嗎?!”

朱元璋怒斥道。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地球盡頭

柒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