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一路跑到了興泰倉工地的義莊門口,這裡本是一家被遷走的農家小院,後來在重新加建後,變成了用來停放屍體的義莊,往日裡,工地上死了人,皆是用麻布裹了,抬到此處來。

因是放死人的地方,普通人人都比較忌諱,這裡平時無人過來,僅有一老鰥夫在此看門打掃。許是夜深,老鰥夫早就回家睡覺了,不過大門並未上鎖,僅用一細麻繩綁著,反正裡面又沒有值錢的物件,哪個腦子抽風的會跑到這裡來偷東西 ?

張偉用顫抖的手推開了義莊的大門,腐朽不堪的木門在寂靜的黑夜中發出“吱呀”一聲,將張偉嚇了一跳,雖然他並不相信鬼神之說,但真到了這種地方,心底還是有些發怵。

令張偉意外的是,在門後,他並未看到屍體,而是滿滿一屋的陶罐,每個陶罐的封口上都貼著紙條,上面寫著地名和人名。張偉驚愕許久,方才嗤笑了一聲,似在嘲笑自已的愚蠢,若真的將屍體停在這擺上幾個月,早就腐爛發臭了,燒掉之後將骨灰用陶罐裝好,也方便同鄉日後帶他們落葉歸根。

張偉坐在義莊的門檻上,不知在想些什麼,或許他都沒有發現,一個瘦小的身影站在門外,疑惑的看著他的背影。這一坐,便是整整一晚,直到天邊開始變得青白,張偉才站起身來,活動了下僵硬的身體,這時,他才發現了門外的烏木爾。

張偉:“你什麼時候過來的?”

烏木爾跟著張偉他們生活久了,性格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沉悶,以往像這樣的問題,他是懶得回答的,今天卻開口說道:“昨晚你突然跑出去,我就跟了過來。”

對於烏木爾的回答,張偉有些感動:“不好意思,讓你擔心了。”

“無事。”烏木爾搖了搖頭,又說到:“要回去嗎,招娣姐姐應該開始做早飯了。”

“回去。”張偉說著回頭看了一眼那滿院的陶罐,突然問道:“烏木爾,你說,人是應該對已知的罪惡視而不見,苟且偷生,還是應該秉持著正義的信念去鬥爭,哪怕為此獻出生命?”

烏木爾沉默了,畢竟他才十歲,這個話題對他來說還是太深奧了,見狀,張偉改口道:“在你們部落,若是有人做了壞事,會怎麼樣?”

烏木爾:“我們會拿刀割下那人的耳朵,這是突厥人的規矩,任何人犯了錯,都必須受到懲罰!”

“沒錯,應該有人受到懲罰。”張偉揉了揉烏木爾的腦袋,心底已經下定了決心:“但將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走吧,回去吃飯。”

話雖如此,張偉卻並沒有立馬去找長公主,他不可能僅憑一家之言,便如此草率的做出決定,倒不如說他還有些猶豫。一是在心底,他還隱隱懷有期待,縱使那些人再不把老百姓當人看,但多少應該還有點良心,總不至於都貪了吧;二是對於這件極有可能讓自已送命的事,他覺得還是謹慎些好,說穿了就是先慫一波,看看情況。

不過張偉也不是什麼都沒做,他的手臂在骨折後,經過治療和修養,早已拆去了夾板,如今只要不是負重,已無多少大礙,既然如此,他便向龐興申請,做回了輔監工記簿的工作。只是這一次,他筆下的記載更詳細了些,同時,每天的工作完成後,張偉還在翻抄那些之前的記錄。

至於他寫的那本《聊齋志異》,他託行腳的商販帶去了洛陽,分享給了陶時,陶時很快便覆信一封,上面寫著:

“故事不錯,文筆忒差了些,吾幫汝重新編撰後交於了洛陽的書社,近來銷量不錯,因是新書,書社給的價格低了些,第一批印刷出售的分成,共得錢摺合白銀四兩七錢,第二批應會多些,近幾日會算清,吾該如何給汝?

汝若有此奇思妙想,不妨寫些話本子,洛陽的富家小姐有錢有閒,近來喜讀愛恨虐戀之類,吾觀過幾本,只覺離譜,汝若要寫,情節需大膽、豔俗些。”

張偉看著被陶時著重標出的大膽、豔俗二字,不禁感慨還是你們古人會玩,這不就是在說那些富家千金喜好擦邊的古代小黃書嗎,張偉可沒去寫小黃文的打算,而是回了一封信,託陶時將出書所得的銀錢換成厚實一些的棉布、羊毛和麻布,讓行腳的商販帶來,同時將近日所思大致寫了些,請陶時幫他拿主意。

近來天氣漸漸轉涼,工地上的藿香正氣水早就沒有發放了,可卻又有不少人染起了風寒來,這事再發藥劑於事無補,許多勞工從初春便離家了,帶來的衣物縫縫補補,也破損的差不多了,加上糟糕的住宿環境,這才導致不少人晚上睡覺時感冒了。

這倒給張偉提了個醒,是時候該給楊招娣和烏木爾置辦幾身厚實的衣物了,隋唐時中原沒有種植棉花(棉花於宋末傳入中國,大規模種植是明初,漢唐時期的棉織品大多來自雲南、天竺和絲綢之路),普通老百姓過冬時,大多會製作搗衣,就是用粗布或麻布做成帶夾心的外袍,家境好些的,會往裡面塞上駝毛和驢毛,窮點的就只能塞些麻絲、蘆毛之類的,至於蠶絲和羊毛,那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費的起的。

這些材料都有一個特點,比較硬,必須得不斷地敲打,直至其變得柔軟、貼服,連成一片,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這就是搗衣中搗字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是,那時人們的衣物,在冬天是不洗的,因為很難曬乾,窮點的人家連換洗的衣物都沒有,古人就會用米湯洗衣服,並一遍遍的搗衣,這樣便能在衣物表面形成一層膜,待衣物髒了時,便可以輕鬆擦掉。

在唐代的很多詩中,都有著搗衣的記錄,比如劉長卿《餘干旅舍》中就有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盛世華唐

步兵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