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沿著黃河一路逆流而上,在潼關附近進入了渭水,張偉也看到了他心心念唸的潼關,只可惜隔的太遠,囫圇看了個大概。

在渭水航行了一天後,船隊便依次駛進了廣運渠,這是本次工程一起開鑿的一條新運河,終點便是此次行程的目的地,位於長安城外的廣運潭。

張偉看著廣運渠,突然想起曾經聽到的一件事,便向燕翼問道:“聽說修這條河道的時候,一次就淹死了數千人?”

燕翼則報出來了一個讓張偉心驚的數字:“因為趕工期的緣故,前後大概死傷了萬人。”

張偉“這裡離長安這麼近,聖人難道不知道?”

問出這句話後,張偉就後悔了,因為他也覺得這問題有點白痴,若是皇帝真的知道這些事情,也不用他到御前去告狀了。

燕翼則誤會了張偉的意思,搖頭道:每年都有因服徭役而死的人,聖人是不會在乎的,這種事情沒法用來給韋信定罪。”

“草,他們怎麼沒挖一個石人出來呢?”張偉罵了一聲,再看向廣運渠清澈的河水時,彷彿能看見底下的累累白骨。

燕翼:“石人,什麼石人?”

張偉:“沒啥,船怎麼停了?”

隨著一條條纜繩被拋到岸邊,整個船隊慢悠悠地停了下來,就在張偉疑惑時,河岸上出現了數千人,在他們背後,則是數不清的馬車。

張偉:“這啥情況,來打劫的?

不怪張偉有此一問,因為看那群人的架勢,像極了前世高速上,運貨的大卡車翻車後,衝上來撿便宜的村民。

“當然不是,這可是京城,這些是負責來裝飾船隻的僕役,之後各地來賀壽的官員也要登船。”燕翼說到這,拉著張偉離開了船舷:“我們得回船艙了,若是被認識的人看到,少不了麻煩。”

張偉:“走吧。”

就在張偉跟著燕翼,正順著舷梯往下走時,突然聽到外面數千人同時高聲呼喊道:“拜見尚書令大人!”

張偉停住了腳步,忍不住回頭望去,遠遠的只看到一個紫色的身影,被一圈圈人群簇擁著,彷彿這片天地間,他才是唯一的主角。

燕翼下了舷梯,才發現張偉沒跟上來,急忙低聲喚道:“你幹什麼呢,走啊?”

“來了。”張偉這才收回目光,下了船艙,和燕翼一起回了房間。

回到房間後,兩人便換上早已準備好的衣服,等了數個時辰,直到船隻重新啟航,才又回到了甲板上,混進了一群服飾相同的少年之中。

在官吏的指揮下,這些少年在甲板上排成佇列,張偉因為個子矮,被分到了船頭的位置。至於燕翼,那管事的官吏看到他時,臉上的表情就整一個“這tm是八歲”的樣子,果斷將燕翼丟到了最後一排,也幸得這樣,他才沒被船頭的官員發現。

此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所有船隻都掛滿了燈籠,力求把自已變成一個大燈泡,加上那些裝飾品,竟給人一種金碧輝煌的感覺。

張偉站在船頭,遠遠的便看到了遠處的燭火,隨著距離不斷靠近,張偉這才驚訝的發現,這個燈火通明的建築,竟然是一座建在水上的露天台閣,連天的燭火經過銅鏡的反射,將其照的恍如白晝一般。

待更靠近了些,張偉才看清了這座臺閣的全貌,其整體分為三層,最上面一層,是供皇帝和文武百官、各國使節舉辦宴會的地方;第二層是供樂師演奏的地方,數千名樂師在其中撥動著手中的樂器,使整個臺閣都處於立體環繞的樂聲之中;最下面一層則候著庖廚、舞女和僕役,以便在需要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登上露臺。

除此之外,整個廣運潭也重新裝飾了一番,每棵樹上都掛滿了絲帶,在數不盡的燭火照映下,一眼望去,就彷彿天上的銀河墜入了人間。岸邊擠滿了來看熱鬧的百姓,很顯然,在這種特殊的日子裡,是沒有宵禁的。

“散!”

隨著尚書令韋信所在的旗艦一聲令下,三百艘小船如同活過來一般,沿著岸邊,排著隊挨個從臺閣前經過。每一艘小船的船身上都寫著地名,船上擺放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賀禮,蜀錦、絲綢、葛布;珍珠、玳瑁、象牙;銅器、瓷器、珠串;沉香、茶葉、人參;孔雀、老虎、食鐵獸,可謂是應有盡有,不勝列舉。

“唱!”

又隨著一聲號令,伴隨著鼓樂之聲,中間的十幾艘大船上,近千名身穿棕黃衣袍的少年同時高聲贊唱起來: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豈弟君子,民之攸塈。”

這是《詩經》大雅中的泂酌,此詩訴說的是人民和諧的問題,表現的是對明君的讚美。遠方路邊的積水潭,很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如果舀過來倒進自已的水缸,就可以用來蒸煮食物、洗濯酒器、擦洗房屋,成為有用之物。這正如遠土之民,只要君王施以仁義,愛民如子,便自然可以使他們感恩戴德,心悅誠服地前來歸附。

張偉自然是不會唱的,他連詩經都沒讀過,只得混在其中,光張嘴不出聲裝裝樣子,反正周圍那麼多人,也不會有人注意到他。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些少年和豐富的貢品吸引時,尚書令韋信緩緩走到了旗艦的船頭,伴隨著他的出現,原本還在贊唱的少年們同時閉上了嘴,連伴奏的鼓樂也停了下來。巨大的反差感令岸邊喧鬧的人群也安靜了下來,一時之間,整個廣運潭靜的可怕。

今天的韋信,身穿紫色朝服,手持白玉芴板,頭戴三德進梁冠,無數包含著羨慕、嫉恨、敬仰的目光從四面八方投射而來,都在等待著他的下一步動作。

韋信舉起了手中的芴板,高聲說道:“臣尚書令韋信進奏聖人,今天下有民941萬2841戶,國庫充盈,財富如海,倉廩充實,粟米成山,百姓家給人足,物阜民豐,此乃千載未有之盛世,皆賴蒼天庇佑,陛下聖明,我大隋朝如日中天!”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剛參軍就立一等功,你這叫新兵?

梁小同學